江西日报:武夷山江西人知多少?

旅游攻略 2023-11-03 0
科研人员正在对高山植物——台湾独蒜兰进行样本采集、拍摄留样。本报记者 吕玉玺摄

江西日报记者 祝学庆 吕玉玺4月29日(5版)报道:

武夷山地处哪个省?记者调查时发现,很多读者的答案是福建,甚至一些上饶的读者也不知道武夷山脉是江西与福建两省的界山。其实,武夷山在江西境内的保护区面积达1.6万公顷,上饶市广丰区的铜钹山、广信区的五府山,以及资溪县的马头山和贵溪市的阳际峰等,都属于武夷山脉。

江西人对武夷山到底了解多少?江西人对呵护好武夷山作出了哪些贡献?今天,记者就与您一起走进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揭开武夷山的真容。

大自然的瑰宝

“作为赣闽的界山,江西这边位于武夷山的北面,通常称为‘北武夷’。”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范强勇介绍,武夷山区江西境内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座,有着“华东屋脊”“大陆东南最高峰”之称的黄岗山的最高点就位于区内。

保护区位于铅山县南沿、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海拔2160.8米)西北坡,地跨铅山县武夷山镇、篁碧畲族乡两个乡(镇)。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原生地和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栖息地。保护区平均海拔约1200米,是我国东南陆域最高山地的自然保护区,是江西极罕见的原始状态森林的主要分布区域。保护区以占江西千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保存了江西50%以上的高等植物、60%以上的脊椎动物遗传基因。

“截至2021年2月,保护区内记录有脊椎动物58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6种;记录无脊椎动物154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记录高等植物286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4种。”范强勇介绍,保护区内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黄腹角雉、黑麂和我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南方铁杉,因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意义,并称为“黄岗三宝”,把江西境内的北武夷山称为大自然的瑰宝,一点也不为过。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让保护区被专家学者誉为“植物的宝库”“鸟类的天堂”“昆虫的世界”“动物的乐园”“昆虫模式标本产地”“研究亚洲两栖和爬行动物钥匙”和“黄腹角雉的乐园”。2017年7月,武夷山边界调整项目在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审议通过。全球环境基金会委员和专家经过考察后,对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给予高度赞扬,并将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列入“GEF——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之一。

从此,江西境内的武夷山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两代人护山情

4月15日8时,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管理科科长程林带着队员们上山,开始了一天的野外森林调查。他和团队要对样方内每一棵直径大于5厘米的树种,进行生物量的测量、取样。

今年47岁的程林是保护区的职工子弟,1996年从南昌林业学校毕业后,回到保护区工作,一干就是25年,在巡山护山、科研管理等多个岗位工作过。他告诉记者:“父亲是保护区成立时的第一批职工,我也是在保护区长大的,因为有感情,毕业后我选择回到保护区工作。”

保护区建立之初,人烟稀少,交通闭塞,电力、电话不通,条件异常艰苦。保护区办公所在地叶家厂是武夷山垦殖场的一个伐木工区,房屋简陋,四周荒山野岭,人迹罕至。进出山只有一条伐木用的简易公路,打个电话要到20多公里外的武夷山镇。没有电,晚上一片漆黑。吃的用的都要从外面运来,如果碰到冬季大雪封山,交通中断,就只能节衣缩食,甚至忍冻挨饿。直到2003年,叶家厂才通电。2008年保护区遭受特大冰冻灾害,由于大雪封山,时任桐木关检查站站长的程林,连续52天坚守检查站,吃了52天的面条。

虽然工作条件相对艰苦,但像程林一样,两代人都在保护区工作,或者一辈子扎根保护区的员工还不少。

傍晚时分,经过近10个小时、历经20多公里的山路跋涉后,郑阳平和父亲郑清仔完成了一天的巡护工作。“我们的任务是上山防火、防盗猎盗伐、防‘驴友’闯入核心区。过去条件差,护山只能带盐拌米饭,后来带蛋炒饭、馒头,但在野外基本上都是吃冷的。”2017年,郑清仔退休后没有离开保护区,而是成了一名护林志愿者。“我两个儿子都回到了保护区工作,看着保护区的条件越来越好,我更舍不得离开这里,要发挥余热,和他们一起把保护区的生态护好。”

生在保护区、长在保护区的郑阳平和哥哥,都选择回到保护区,接过父亲守护武夷山的接力棒,他说:“如今保护区已经在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我觉得肩上责任更大,更要把这里的绿水青山呵护好。”

生态效益显现

在对武夷山的开发与保护的选择中,江西省始终选择将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不对武夷山保护区进行旅游、经济开发,并每年提供保护经费近千万元。2017年9月,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还改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为更好地保护武夷山提供了保障。

目前,保护区森林覆盖率由建区时的85.1%提高到现在的96.3%,每公顷活立木蓄积量由建区初期的113.2立方米提高到现在的226立方米。

保护区办公所在地经过多年建设,也由当年的烂泥土路、低矮陋屋变成了柏油路和小高楼,还投资1200余万元建设了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宣教馆。馆里有珍贵的动植物标本和最翔实的动植物科普知识宣传栏,已成为自然保护区科普教育基地。 

“馆里展示了保护区40年来取得的成就,以黑麂为例,黑麂模式产地是浙江省宁波市,1981年至2010年间,国内一直没有发现新分布地,2011年我区拍摄到了2只黑麂活动的照片,这是20年来首次发现黑麂新增分布地。”范强勇说,保护区先后与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成为科研实习基地,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监测、迁徙物种保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科研工作。

生态越来越好,也给附近的农民拓宽了增收渠道。“靠近保护区武夷山镇的西坑村、篁村,每年都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避暑,这两个村有民宿、农家乐400余家,很多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致富。”武夷山镇干部施诗告诉记者,武夷山森林覆盖率高,负氧离子含量高,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铅山县黄岗山有机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姜维平组织工人,将散落在保护区内的高山野茶采摘下来进行加工,生产的河红红茶品牌越来越响。“因为特有的气候原因,这里的茶叶品质好,特别受消费者欢迎。依托保护区的资源优势,我们种植了1000余亩有机茶,每年可以带动村民500余人,人均增收6000元。”姜维平说,保护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铅山县复兴河红红茶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