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流转千年“讲述”文豪苏轼赣地情缘
江西境内众多名胜古迹因苏轼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典故。这些名胜古迹有的几经岁月雕琢,依然风采不减,有的则已沧海桑田,归于尘土。翻阅与之相关的诗文可知,那些名胜古迹既是苏轼历经坎坷却淡泊豁达的见证,也是江西宝贵的文化遗产。苏轼的赣地情缘让这些文化瑰宝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江西新干由苏轼题名的惠政桥。
正如一千名读者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倘若你是宋词爱好者,绝对绕不开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倘若你是书法学习者,肯定绕不开他的“寒食帖”;即便你不读宋词不习书法,但只要你爱好美食,就一定听说过由他所创的“东坡肉”……
江西境内众多名胜古迹因苏轼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典故。这些名胜古迹有的几经岁月雕琢,依然风采不减,有的则已沧海桑田,归于尘土。翻阅与之相关的诗文可知,那些名胜古迹既是苏轼历经坎坷却淡泊豁达的见证,也是江西宝贵的文化遗产。苏轼的赣地情缘让这些文化瑰宝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高安来苏渡因其得名
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宋神宗赵顼突然记起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的苏轼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决定把他从黄州(今湖北黄冈黄州区)调至汝州(今河南汝州)“安置”。据高安市史志办副主任熊晓原介绍,虽然苏轼在黄州和汝州均为“安置”,但性质完全不同——在黄州是贬居,在汝州则是启用前的闲居。因此,苏轼不急着前往汝州,而是四处探亲访友。他于当年四月二十九日抵达筠州(今江西高安),在五月九日离开,虽然仅停留了10天,但在此期间,他游真如寺、访山川名胜、会名人贤达、探风土民情。
在高安城南有一座历史名村——金沙刘村,为汉代建成侯刘拾所创建。村里有位老者叫刘平伯,是高安历史上有名的贤士。此前苏辙在高安经常拜访刘平伯,两人成为至交。这次来到高安,苏轼与苏辙一同前往拜访刘平伯,两人坐船渡河来到刘家,苏轼与长者一见如故,把臂言欢,且同登金沙台,“促膝谈心酌叵罗”。临别,苏轼应刘平伯之邀,挥笔画了一幅墨竹图,并赋诗相赠。从此,人们便管这个渡口叫作“来苏渡”,并将渡口旁的邹家村称为“来苏邹家”。
万安惶恐滩因其成名
据万安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刘卫东介绍,惶恐滩原名“黄公滩”,之所以改名,是因为苏轼的一首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因政治斗争再次遭到贬谪,前往岭南惠州任职。当他乘船沿赣江逆流南下经过黄公滩时,只见激流奔涌、浊浪排空,声响如雷,不由得询问船家此为何滩,船家用方言答说是赣江十八滩的黄公滩,结果苏东坡听成了“惶恐滩”。苏东坡眼见暗流飞涌,惊险异常,念及“惶恐滩”之名,恰如其当时忐忑不安的内心,不由得触景生情,作下七言律诗《八月七日出入赣过惶恐滩》。
▲因苏轼成名的万安惶恐滩今已成万安水库。
南昌大学中文系教师龙野对古代文学颇有研究,他分析称该诗前半部分略显凄苦,千里二毛人,江上一叶舟,极其缥缈卑微,“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中“惶恐”一词写尽了作者当时心中的困窘之情,也展现出赣江第十八滩之险;后半部分则开阔向上,“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将长风积雨看作前行的助力,尽显豪放豁达的胸怀。
随着这首诗的广泛传诵,“惶恐滩”之名逐渐传开,而原名“黄公滩”则渐渐被遗忘。这个美丽的误会让赣江第十八滩获得了一个更恰如其分的名字,从此载入中国地理史与文学史。
大庾岭被其数次“点名”
▲多次出现在苏轼诗词作品中的赣州大庾岭梅关。
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遇赦得以北还。次年,65岁的苏轼结束了在岭南颠沛流离的生活,从梅关入赣。当他再次踏上大庾岭驿道时,眼前景物依旧,回顾自己这些年历经的磨难生活,不禁感慨万千,题诗于壁间:“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夹道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人回?”
新干惠政桥由其题名
当苏轼到达新干县城时,发现迎接他的知县竟是同窗好友张好古(江西南康人)。老友相逢,情重意深,相邀叙旧。苏轼看到百姓行走在桥上,轻松过河,十分高兴,略加思索,写下“惠政桥”三字。随后,由工匠镌刻在桥的中拱石壁上。3个5寸见方的苏字便这样留存于新干。
当地退休教师王世海告诉记者,相传当年苏轼因行程匆忙,一路劳顿,加上历经三次贬谪后身体羸弱,精神忧郁,手颤神衰,故字体瘦弱嶙峋,真是“见其字如见其人”,但笔力仍历历可辨。只是该桥经历代多次维修,现存桥身为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重修,当年那块刻字之石藏于何处不得而知,但“惠政桥”之名一直沿用至今。2006年,该桥入选江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多处古迹因其久负盛名
据《赣州府志》记载,北宋嘉祐年间(公元1056~1063年),地方官孔宗瀚在贡江和章江汇合处选择了一个视野极佳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名为“八境台”的雄伟楼阁。登临其上不仅可一览江河碧波白帆,还可观览石楼、章贡台、白鹊楼、皂盖楼等八处景观。
孔宗瀚在八境台刚建成时便找画师登上台顶,将这些美景画下,绘制成著名的《虔州八境图》。他在离任返乡时拜会苏轼,邀其赏图并题诗。苏轼见图中八景或清丽娉婷,或轩昂大度,或玲珑雅致,于是欣然写下《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
据对这段历史深有研究的赣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李伯勇介绍,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前往虔州与挚友阳孝本同游郁孤台、八境台等多处当地名胜。当年八月十九日,阳孝本陪同苏轼登上了八境台,遍览旖旎风光。苏轼登上八境台后,再三慨叹“前诗未能道其万一”,于是又挥毫补作了一篇后序。如今,这些诗作和序文都镌刻在八境台中。
无独有偶,苏轼还曾“打卡”位于庐山的栖贤三峡桥。这座桥全长24余米,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孔内圈由7行长方形石首尾相衔,榫卯相扣,并联砌置,桥基立于东西两岸的悬崖上,下临深潭,设计精巧,造型美观。苏轼见巧夺天工的桥梁与壮美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称赞三峡桥为庐山“二胜”之一。他按捺不住诗情,还留下了五言长诗《栖贤三峡桥》。
- 上一篇:上饶名胜古迹有哪些?(景点特色+地址)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