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守江西的广东人:寻根是一种永恒情怀
▲ 第一代和第二代“江西广东人”合影 温建敏摄
▲ 赣州的广东会馆,记录了近代广东人在当地风云际会的历史 李妹妍摄
统筹:金羊网记者 温建敏
李妹妍 温建敏 赵映光
实习生 林昭仪
“在广东人眼里,我们是江西人;但在江西人眼里,我们是‘广东佬’。”尽管在泰和出生成长,59岁的杨林斯至今仍有“被夹在中间”的感觉。杨父1943年从广东揭阳逃荒至江西泰和,从此扎根,但杨林斯说他从小就觉得自己和本地人有点不一样,“我们说的是两种不同的语言。”
在金羊网记者的走访中,这种情况在江西并不鲜见。有资料显示,从上世纪40年代起,仅泰和一县,广东籍移民北迁定居于此的就达11万之众。如今在江西许多村落中,这些移民的后代依旧保留着与当地迥异的潮汕饮食和语言习惯。也正因此,这群“江西广东人”在谈起家乡时,总会不可避免地陷入“我到底属于哪里”的困惑。而他们的下一代,在身份认同这个问题上,却正与父辈渐行渐远。
壹
固守
“交己人,知道不?”
和本地人一样,杨林斯在自家后院的小菜园里,种了一小片辣椒。
“其实我们不吃辣,是有客人来了才弄一点。饮食还是按老家潮汕的习惯,一年四季都很清淡。”杨林斯热情地招呼来客到客厅坐下,随即忙碌地烧水泡起了功夫茶。在杨林斯自小的印象中,村里家家户户都喝功夫茶,和本地人泡大茶杯不一样,“喝功夫茶用小杯,老一辈讲究的,多少人喝茶都是一个盖碗三个杯,一边喝茶一边聊天”。
在江西泰和县马市镇占村村,老村长黄爵彬告诉金羊网记者,这个村子过去还因“广东棚”而出名,全村1500多人,全是当年从广东逃荒过来的人及其后辈,“现在村里全都还说潮汕话和客家话。”
90岁的林淑娥老人迄今仍只会说潮汕话,她是最早在占村村定居的广东移民之一。“刚到江西时生活很苦,语言不通。”老人回忆说,那时她才十来岁,每天要上山砍柴,然后走几里路去和本地人换米,“都听不懂对方讲啥,一担柴值多少钱就比一下手指,换回一点点米填肚子。”
1959年,听说潮汕老家那边可以分田,思乡心切的村民们曾大批回迁潮汕。但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后来又陆续回到了占村村。看到家乡来客,老人咧嘴笑道,“我是潮汕人,就是交己人,知道不?”
在江西,和占村村一样全是广东移民聚居的村子不在少数,在赣州马坡岭居委会、东外居委会和小南村等地,现在仍住着大量祖籍潮汕的人群,这些地方潮汕话仍是通用语言,甚至在最初,婚配也只找“交己人”。
村委会主任黄书和见证了占村村从一片荒地发展到如今的模样,他认为,正因为聚居,潮汕风俗才能一代传一代,“如果单家独户,对‘交己人’的认同感也不会那么强。”
贰
身份
“我属于哪里人?”
在泰和广东商会会长杨林斯的眼里,潮汕人勤劳、勇敢、能吃苦,虽然在泰和土生土长,但他一直以自己是潮汕人为傲。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初,当多数人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候,杨林斯就以潮汕人的特有精明,凭借和老家信息沟通的便利,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也就是在那时,他第一次遭遇到了身份认同的茫然。
“说起来很尴尬,身份证上明明写着江西,在江西土生土长,怎么说是‘广东人’呢。”他迄今还记得广东的生意伙伴称他为江西人时,自己那一瞬间的错愕,“突然之间,我也搞不懂自己到底属于哪里。”
杨林斯说自己为此纠结了很久。他坦承,每年因为生意往返粤赣十几次,一开始觉得尴尬和无所适从,慢慢地,他已能坦然地向旁人解释:自己父亲那一代迁到江西,籍贯是广东;自己在江西长大,所以身份证上是写江西,“应该说,我是广东籍的江西人。”
身份认同的尴尬在第一代广东移民的后代中极为常见。
住在泰和县澄江镇东门村的廖永城今年68岁,也是在江西土生土长的潮汕人。早年因为做生意,廖永城比杨林斯更早地经历了身份认同的冲击。
“潮汕人敢吃苦,做生意南来北往哪里都敢去,本地人有田种,能解决温饱就不会冒险了。”将近古稀之年,廖永城平日的爱好基本上是泡上一壶功夫茶,和孙辈说说家史。
他说,自己这一辈已没有太重的家乡情结,在江西发展得也挺好,“但这里冬天太冷,有条件的话还是想每年回揭阳老家住几个月。”他想了一下,补充道,“我特别喜欢潮剧,这里没有”。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无论是杨林斯还是廖永城,他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说起“我们广东人”。在他们心中,自小接受和本地人一样的教育,已经慢慢融入本地文化,但生活上仍延续潮汕的习惯,“在外和在家是两种状态”。
叁
现实
后辈认同渐行渐远
当老一辈的移民后代还在寻找身份认同的平衡点,他们的下一代对“故乡”的概念已经有了截然不同的理解。
“我都不怎么说潮汕话了。”廖永城的儿子说,因为很少回潮汕,老家仅在和父亲偶尔的交谈中被提及,“老家的亲戚往来不多,生活中没有什么交集,回去也很难沟通。”
前年春节,廖永城带着一大家子回了趟老家,“我四个儿媳妇,只有大儿媳妇是潮汕人,老二、老三、老四娶的都是本地人。”
那趟寻根之旅,他们去了潮州、揭阳、汕头,“我在泰和的亲戚好多都不会讲潮汕话,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根本交流不了。”廖永城无奈地说,时间一长,子孙后代对父辈家乡的感情就会淡薄了。
今年8月,现住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的79岁老人黄桂英寻回了汕头市潮南区胪岗镇泗黄村的老家。在当年的潮汕大饥荒中,年幼的黄桂英被人贩子带到江西。“从我懂事起,奶奶就常常和我说起她的老家,很多次……”黄桂英的孙女苗妹告诉记者,黄桂英后来认识了同样从潮汕过去的丈夫,两人生养了6个子女,“现在除了我母亲回到潮汕外,奶奶的其他儿女都留在了江西。”
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稀释了本已不多的潮汕色彩,年轻一代说着普通话、喝着咖啡,热衷于尝试各种新鲜事物,很少人再有耐心泡上一壶茶,听祖辈慢悠悠地讲述那个年月的家史。
罗春涛也有同样的感慨。这个曾任赣州市委副书记、政协主席的老人,生于广东丰顺,在赣州生活了近40年,他的儿女仍会讲潮州话,“但孙子就困难多了。”
罗春涛的大儿子在深圳工作,孙子在赣州出生,长到两岁半才送回父母身边上幼儿园。“他现在知道,家在深圳,老家在赣州,爷爷的老家要特指,是在丰顺。”
对此,他表示理解,孩子在大城市长大,他们对老家的印象不深,“在多元文化融合的今天,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并不特定和哪个地区的人相关。”
肆
展望
寻根是一种永恒情怀
“那时候广东闹饥荒,许多潮汕人拖家带口出逃,沿着揭阳——梅州的路线,在平远等地兵分两路。”为帮助当年逃荒的老人寻根,赣州龙南二中校长凌利华曾对这段历史有过深入的研究,他告诉金羊网记者,这些潮汕人一路往东经福建上杭进入闽西,一路北上经江西寻乌、安远进入赣南。逃荒人群来到江西这个鱼米之乡,凭着自身的勤劳,逐渐安居下来。时过境迁,第一代迁往江西的广东移民如今大部分已离开人世,他们的后代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渐渐融入当地。那么,应如何记录这段曾经的苦难,如何面对未来?
杨林斯告诉金羊网记者,近年来在泰和经商的“广东籍江西人”已经超过5000人,涉及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房地产、农业开发等行业,可以说,泰和的经济崛起之路留下了广东移民的脚印,“但这么庞大的群体,却一直少人研究。”
无独有偶,今年10月底,为进一步寻找当年离家逃难的村民,潮州市潮安区沙溪镇生聚村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寻亲归祖活动。生聚村村委会干部表示,历史已然过去,许多年轻一代对过去的惨痛已有所淡忘,“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散失天涯的族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对后辈们进行传统教育,让他们能够不忘初心。”
- 上一篇:哪里人是指户口还是籍贯(哪里人是看籍贯还是身份证)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