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左、江右、江东、江西、江南、江表、江淮这些地理名词都指的是什么地方?
江左、江右、江东、江西、江南、江表、江淮等地理名词在古代文史作品中经常出现,同样的名字随着时代的变化会有不同的含义,指代不同的地理区域,如果不注意便会误解,本文打算简单做一下解释。
江、河、淮、济是我国古代四条独自入海的大河,并称“四渎”。其中,大淮为东渎,大江为南渎,大河为西渎,大济为北渎。江,特指长江;河,特指黄河;淮,特指淮河;济,指济水。
古代的地理名词大半与四渎有关,所以本文所说的“江”就是指长江。
华夏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传统的中原地区。因此,所有以江来区分的地理区域都是从中原的角度来看的。
1、江表
“表”,就是外的意思,比如“表里山河”。
江表,就是长江之外的意思。以中原地区观之,长江之外便是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泛称南方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为江表。
2、江左、江右和江东、江西
长江整体自西向东注入东海,但自九江至南京这一段却近于南北走向,古代便以此段长江为标准来确定江的东西和左右。所以江东和江左是一个概念,江西和江右是一个概念。
|自君钟鼎族,江东三百年|(南北朝·庾信《伤王司徒褒诗》 )
江西与江东
关于江西省名称来源,有不少人望文生义地理解为:长江以西。这就跟理解广东、广西一样,犯了同样的错误。
很多人已经发现,其他带“东”“西”“南”“北”的省份,往往有一个兄弟相伴,如有山东,就有山西;有广东,就有广西;有湖南,就有湖北。到了江西这里,变了:有“江西省”,没有“江东省”!
这是肿么回事?历史上有没有跟江西相对的江东?如果有,为何后来没有了?专门解答“江西”与“江东”。
江东1.0
熟悉或喜欢秦末楚汉争霸这段历史的童鞋,应该会经常遇到“江东”一词,项羽的队伍号称“江东子弟”,他们都是跟随项王一起造反的老乡。
不过,项羽的籍贯是泗水郡下相(今江苏宿迁),位于今苏北地区,这里并没有大江,何来“江东”?其实,项羽起兵,是在今江浙交界的太湖平原一带,即他们口中的吴中,春秋吴国故地。项羽年轻时跟叔父项梁生活在一起,叔父失手杀人,带他逃到吴中。二人又常常到钱塘江畔游历,以结交豪杰,伺机而动。
在钱塘江畔,项羽邂逅了秦始皇,并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彼可取而代也。”意思是,有一天,我要取代那个人。
江,在项羽的年代,是长江的专称,长江、淮河以外的河流均称“X水”。所以,作为方位,“江东子弟”里的江东,就是“长江以东”之意,而项羽后来杀会稽(治所在今苏州,汉代会稽迁到今绍兴)太守,又发动吴中之兵造反——这一带就是当时人所说的“江东”。
有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异议,认为江东是“乌江以东”。据《史记》等记载,项羽兵败之时,逃到一个叫乌江亭的地方,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在这里自刎。这里的乌江,并非一条河流——乌江亭是一个地名,当时十里设一亭。
当时,同情项羽的乌江亭长,备好船只,让他渡河,以图东山再起。这让很多人误以为,项羽自刎于乌江岸。就连元代词人张可久也被误导了:
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既有江东,也有江西出现:
显然,这二者是成对出现的,江西与江东以江水,也就是长江为界。等等,长江不是东西向的吗?按说只能有江南、江北,江西与江东是什么操作?
“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这里提到了江西一带有人造反,指的是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大泽乡在哪里?今安徽境内。由此可知,当时背景下人们所说的江西,指的是安徽一带。
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江西湖口县以下即长江下游河段,是呈西南—东北走向,它可以将两岸分成江东和江西。从这里,我么可以看到,长江以东,大体包括今江苏南部、上海至浙江北部一带,并包括江西东北部一小部分——项羽起兵的吴中,恰好就位于江东腹地。
▼
(示意范围)
如果以当时的郡县来说,江东的范围主要是会稽郡、鄣郡,江西主要是泗水郡、九江郡。项羽出生地在泗水郡,也就是说,项羽是当时的“江西人”,但是子弟兵却多来自”江东”。
▼
后来的许多名人,如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等,对项羽的事发表了评论,无一例外都提到了“江东”:
但是这里的江东,并不是行政区,而是一个大概的方位。当时的江西,跟今天的江西省并不一样。
那么,后来作为行政区的江西是如何产生的,后来有没有相应的“江东”呢?
江东2.0
东汉末年,孙吴一方崛起的根据地也被称为江东基业——一开始,孙氏势力主要在吴郡、会稽,即今苏南到绍兴,这时的江东跟秦汉之际的江东,范围大致相同。
到了集团继承人孙策执政时期,其势力范围扩大到扬州刺史部区域,这时候就有了“江东六郡”,即吴郡(郡治江苏苏州)、会稽郡(郡治浙江绍兴)、丹阳郡(郡治初在宛陵,后移至今江苏南京)、豫章郡(郡治江西南昌)、庐陵郡(郡治江西泰和附近)、庐江郡(郡治安徽庐江县)。
▼
(汉末三国早期的江东六郡范围)
图源: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注:早期会稽郡包括今浙江中南部和福建大部,图中多出的郡,为孙权时期增设
江东六郡,姑且称之为“江东2.0”,注意,这个时候的今江西省,大体被豫章、庐陵二郡覆盖。也就是说,今江西,当时属于“江东”。
三国到南北朝,提到“江东”,一般在这个范围以内。此时的江东,仍然不是固定建制,而是对某个区域的泛称。
江东3.0
在江东一词盛行的汉代,当时还有另外一个词——江南,是对大江(即长江)中下游河道以南、南岭以北广大地区的泛称。它所值范围包括了江东,且比后者大得多。
如 《史记 ·货殖列传》 所言:
这个广袤的江南称呼,从汉到唐一直延续。经历魏晋南北朝乱世动荡后,到了隋朝中央政府撤大州,国家直接管郡;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撤郡设州(类似地级市的州)将全国分为10个称为“道”的监察区。
汉代文献中的江南地区,即长江中下游以南、南岭以北区域,被命名为江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10个道扩展为15个道,且有了固定治所,基本上由监察区变成了行政区,原江南道被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和江南东道。
唐代的江南西道管辖今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区域,以及安徽、贵州、重庆、广西的小部分区域。
▼
今天用于行政区的「江西」正式得名不是秦汉时期的「长江以西」,而是从这里而来——江南西道的简称。
江东4.0
唐开元年间之后,大部分诗文中提到江西,基本上指的是江南西道区域。宋朝又将江南西道和江南东道改为江南西路和江南东路。两宋时期,江西与江东,如果不是怀古抒情的话,一般指的是江南西路和江南东路。
无论是江南西路,还是江南东路,比唐朝时候的江南东道,大大缩小了——江南西路分出了江南西道原来所辖的今湖南地区,基本管辖着今江西省大部分地区;江南东路分出了原江南东道原来所辖的今江苏南部、浙江大部及福建省区域,仅管辖今安徽省长江以南及江西省北部一小部分区域。
浙江及苏南区域,分出后称为两浙路;福建区域分出后,称福建路。这个江南东路简称“江东”,面积范围达到了历史最小值,姑且称为江东4.0。
▼ (北宋时期的江南东路)
江西和江东,为何越变越小?原因不难找到:唐代之后,经济重心南移,汉代广袤的“江南”,人口越来越稠密,行政区拆分实属合理。
元代实行行省制度,将全国分为13个行政区,包括一个中书省、一个宣政院、十一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其中包括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前者主要包括今江西、广东大部分区域,江浙行省则包括了宋代的两浙路+福建路。
从元代开始,作为行政区的“江东”消失了,“江西”得到保留。明清时期,江西省基本上就是今江西的版图范围。曾经的江南东道演变为江苏南部、上海、浙江、福建。
“江东”之所以被拆分,因为这一地区宋代以来,成为王朝出产玉米最丰饶、人口密度最大、财税地位最重的区域——如果原江南东道继续以一个政区存在,那它在经济、人口上,将是开挂般的存在,势必成为朝廷担忧的心腹大患。
朱元璋深知这一点,所以一不做二不休——他不仅拆分了元朝的江浙行省,而且将宋代的两浙路的太湖以北区域与江淮、黄淮区域一起,组成了新的“南直隶省”。
清初,原南直隶改称“江南省”——一个跨淮河、长江两岸,名不副实的“江南”诞生了!这个江南省历史不长,1667年,江南省一分为二:东部称江苏省、西部称安徽省,除了婺源后来划入江西,苏北与皖北略有调整外,版图格局大体延续至今。
江西则因为三面环山、一面长江的天然环境,其从汉代豫章郡开始版图格局就已确立。
▼
江西与江东总结
秦汉之际,江西指今安徽一带,江东指今长江以南的江浙沪地区(不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
三国时期,江东泛指江东六郡,从江浙扩大到江西、福建。
唐代以来,江西主要指今江西大部分地区(代称为江右),江东(路)缩小为皖南到九江一带。
元代调整行政区划,“江西”保留,“江东”消失。
明清时期,“江西省”版图确立,原“江东(道、路)”已七零八碎
江左和江右
以中原地区观之,今苏南、皖南、浙北、赣东北等地区在长江的左边,故称“江左”或“江东”。
而江之西,大致在今天的江西省便是当时所谓的“江右”或“江西”。江右地区经常被称为“吴头楚尾”,这里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吴、楚、越国的争霸之地。
《逸周书·武顺篇》中说:“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东流。”可以说是对古代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的一种解释。
江左
江左的概念盛行于唐朝之前,尤其是魏晋时期,江左也是以金陵(今南京)为首都的六朝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江左梅郎
而江右在后来则成了江西省的别称。
3、江淮
江淮,顾名思义,便是长江和淮河地区。
不过,江淮也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上的江淮就是指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且特指今江苏、安徽的中部地区。这个区域位于江苏省、安徽省的淮河以南、长江下游以北。
区域的划分
“守江必守淮”的淮其实就是狭义的江淮地区。江淮地区是长江的屏障,有江淮,南方政权尚能与北方相抗衡,江淮失,南朝便很快被北方统一。
广义上的“江淮”就是江南和淮南的广大地区。比如,唐朝时设江南道、淮南道,统称江淮地区。
4、江南
江南的概念最为复杂,因为它有地理和文化上两重含义,而且随时代的变化指代的区域也不同。
江南,一般而言,字面意义是长江之南,而在人文地理概念中一般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与江左和江东的概念重合。
但不同的历史时期,江南的含义也各不相同,而含义的变迁与行政区划的变更有关。
1)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江南的说法,《吴越春秋》中有“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的说法,此时的江南便是指当时的吴越国之地,也就是今天的江浙皖一代。
2)而秦汉时期的江南指的地区则不同,《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此书中出现的江南,指的是现今湖南省和湖北南部、江西部分地区。
从秦汉至南北朝,江南一般均指湖南和湖北,吴越地区则被称为江左或江东。
3)唐朝时期,李世民分天下为十道,其中江南道范围极广,包括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及江苏、安徽、湖北的长江以南、四川东南部、贵州东北部之地,治所在越州(今绍兴)。
江南道
唐李隆基时期,又分天下为十五道,江南道被分为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其中,江南东道辖地为今江苏省苏南地区、上海市、浙江省全境、福建省大部分地区及安徽省徽州市,治所苏州。
江南西道辖地为江西省、湖南省和安徽、湖北部分地区,治所洪州(今南昌)。
4)宋朝改道为路,唐朝的江南西道为江南路,包括江西全境与皖南部分地区,后又分为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
唐时的江南东道则改为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
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
5)明朝时设十三布政使司,南直隶包括今安徽和江苏,江西省和浙江省开始出现,不再有江南这一行政区划。
6)至清朝设江南省,即明朝的南直隶,后来江南省分为安徽省和江苏省。
清江南省
“江南”的行政区划不断变化,是一个与“江北”、“中原”等区域概念相并立的词,它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也是一个社会文化区域。
江南水乡
广义的江南包括了上海、江西、湖南、浙江全境,以及江苏、安徽、湖北、上海三省一市长江以南地区。但文化意义上狭义的“小江南”则专指传统的江浙地区——苏南、皖南、上海、浙北。江南是如何炼成的 哪里是江南?江南何处寻?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江西是指什么江的西面?还有湖南湖北是什么湖?河南河北是什么湖呢?山西山东是什么山?广东和广西的“广”从何而来?
江西在唐代隶属江南西道监察区,取“江南西道”简称江西,不是什么江的西面。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
湖南湖北在明清时代并不叫湖南湖北, 而是叫湖广,也称之为两湖地区。在元代,湖南、湖北、广西、海南、贵州大部、四川一部以及广东雷州半岛是属于湖广等处行中书省管辖。这个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到明代和清代后期,就只管辖只辖湖北、湖南两地了。
明代分长江以北、大别山、桐柏山以南的河南行省南部并入“湖广”,长江不再成为行政区划的界限;明初,两广与江西、湖南分开。由于广西壮、黎、瑶三个民族反明起义猛烈,明朝皇帝朱元璋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把黎族聚居的海南及广西门户钦、廉州划归广东。
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
河北: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
山西:太行山以西而得名
山东:太行山以东而得名
广东广西的广指的是历史上的广信县。公元前111年(西汉元鼎六年),汉朝军队重新平定岭南(今广东、广西及湖南的小部分地区)后,汉武帝刘彻十分高兴。为了巩固已有的成果,安抚民心,于是,汉武帝刘彻下诏曰:“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意思是要求当地官员要用朝廷的恩惠来治理岭南地区,让当地百姓安居落业。
后来,岭南的官员为了讨好皇帝,就把郡治的地方起名为广信县(原广信县址,一说为现在的梧州市,另一说是现在广东省的封开县城)。到了宋朝,朝廷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以广信县为界,广信县以东,称为广南东路,广信县以西,则为广南西路。广东和广西,即由“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的简称而得来。
我国其他省份/地区分界线:
①南疆与北疆的界线(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线):天山。
②湖北省与重庆市的界线:巫山。
③福建省与江西省的界线:武夷山。
④广东省与湖南省的界线:南岭。
⑤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界线:昆仑山脉。
⑥甘肃省与青海省的界线:祁连山脉。
⑦四川省与陕西省的界线:大巴山脉。
- 上一篇:江西有什么好玩的地方,走进美如画的江西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