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活态乡土聚落 打造最美文化符号——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旅游扶贫案例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推出《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 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选编》,收录了全国范围内100个典型案例。《案例选编》的宣传推广,将为广大干部群众开展“四史”学习体验活动提供更多选择,助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提升活态乡土聚落 打造最美文化符号——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旅游扶贫案例
一、基本情况
篁岭村地处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东端,始建于明宣德年间,有580多年建村史,属典型的山居古村。全村古树环抱、梯田簇拥、风景如画,犹如挂在山坡上的盆景。但篁岭村地质灾害频发,被列入“上饶市重要地质灾害监测点”。从1978年开始,地方政府便不断鼓励村民下迁。旅游开发之前,篁岭已陷入缺水缺电、经济凋敝、居民搬离、房屋失修、梯田荒废的窘境,面临着在“半空心化”中逐渐消亡的命运。旅游开发之前,篁岭66户居民,人年均收入只有3500元,户年均收入不足1.5万元。
二、旅游扶贫成效
篁岭以旅游化的方式,厘清产权,调和乡村旅游的深层矛盾,融通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乡村治理,综合解决“三农”问题。“篁岭”模式复活了即将消逝的古村,复原了传统农耕生活,提振了乡民的经济自信、产业自信和文化自信,解决了农民就地城镇化、土地经营权集约流转等难题。
目前,篁岭景区的正式员工中有近70%都是篁岭及周边的村民,解决了300个就业岗位。篁岭村人均年收入也从旅游开发前的3500元提升为4万元;户年均收入从1.5万元提升为16万元。篁岭景区周边村庄有50余家从事农家乐经营,户均年增收5万元。除了青壮劳动力,部分留守老年人实现了再就业。
短短几年,篁岭先后荣获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江西省首批乡村休闲文化旅游示范点等一系列荣誉。
三、主要做法
(一)通过房屋产权整体置换统合旅游开发经营权
2009年,民营企业家吴向阳等人在县、镇两级政府协助下,投资1200万元,在篁岭山脚下高标准建设安置房68户,老年、单身公寓24套,对篁岭村的320名村民进行整体搬迁,以山上旧宅置换山下新宅。2013年,通过“招拍挂”的方式,公司获得了全村3.3万平方米建设用地的使用权。在解除地质隐患,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上,实现了产权清晰、边界清楚,整体盘活了古村旅游开发经营权。
(二)通过老建筑异地搬迁复兴古村鼎盛期的风貌
上世纪30年代,篁岭曾屡遭战火,老建筑多有残损,无人看管,无钱修缮,花窗门片屡屡被盗,行将颓灭。2014年,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与许村镇政府达成协议,由公司全额出资,将“怡心堂”整体搬迁至篁岭修缮保护,所有权仍归许村镇政府,公司则拥有经营使用权,从此开创了明清老建筑保护利用的“寄养”模式。迄今,篁岭的120多栋老建筑,有30多栋是由异地搬迁而来,篁岭景区成为婺源县古建筑密度最大的自然村落之一。
(三)通过原住民返迁兼业和就业实现“就地城镇化”
为厘清篁岭产权边界,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投入6亿多元,通过“整体搬迁、精准返迁、产业融入”三部曲,有效地保障和改善了每一个关联方的利益。这笔巨额投资绝大多数用于搬迁、修复、营造、做旧、保养等繁杂的“修旧如旧”工程。篁岭古村修缮的过程,唤醒了沉睡的“婺源三雕”工艺,一些手艺精湛者还组建了专门的古建修复队,将兼职变成了专业。村落四周曾经大半抛荒的梯田,也流转给公司。公司每年支付流转费用,雇佣当地农民,用传统种植方式打造“千亩梯田四季花海”。收获的菜籽、辣椒、皇菊、南瓜等农产品则定向销售给旅游接待单位。在复兴传统农耕文明的同时,将耕作变成了就业。
搬迁前的篁岭只有两个杂货铺。开发后的篁岭,复原了近300米的“天街”,街旁密布茶坊、酒肆、书场、砚庄、篾铺。公司将一批认同理念、服从规划、懂得经营的村民返迁“天街”经营相关业态。汇聚了一批油纸伞、龙灯、歙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在街里巷间制作传授工艺绝活,以“原住民形成社区、原生态构成氛围、新业态支撑品质”的模式,在保存、延续、复原、提升活态乡土聚落同时,让原住民在既有的空间里生活和发展。
(四)通过打造“篁岭晒秋”品牌构筑乡土中国符号
当地山居村民有凿窗支匾晾晒农产品的“晒秋”民俗。为破解婺源乡村旅游发展受季节性制约难题,公司复原和发展“篁岭晒秋”民俗,建设系列“晒秋产品”,同时打造成“中国最美文化符号”,使“篁岭晒秋图”如同“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一样,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想象。2014年,“篁岭晒秋”入选“最美中国符号”,如今,篁岭晒秋的知名度还在不断扩大。
四、经验启示及未来展望
(一)不断“化危为机”才能将乡村旅游推向发展升级新高度
“篁岭模式”把乡村旅游发展转型升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破解乡村旅游的混沌产权关系、复杂的利益诉求、季节化的市场误导等系列瓶颈的过程中,通过乡村产权体制的基层创新,将乡村旅游的发展,放到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来操盘,实现了从做产品到做产业,再到做事业的跨越。
(二)破解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农村产权瓶颈不能“等靠要”
小农意识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既是“三农问题”的症结,也是乡村旅游难以集约发展的症结所在。篁岭采用“新村换古村、新房换古宅”、“产权置换”的方法,巧妙解决了要素流动、资源集约、产权清晰的问题,实现了现代旅游企业与传统乡村的巧妙融合与嫁接,营造一种地方政府与旅游企业、乡村居民的利益诉求合理、多元耦合共荣的乡村生态和市场法则,也能巧妙破解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农村产权难题。
(三)异地搬迁和旅游化复活是老建筑保护的优选方案
明清以来遗存的砖木结构的古建筑,只要无人使用很快就会颓废。篁岭景区创造了明清古建筑活化保护的“寄养模式”,尤其适用于集体、家族共有的老建筑。通过老建筑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实现异地搬迁、旅游活化,以“寄养”的方式,变包袱为财富,既为大众创造了分享地方传统文化的新载体,也使古老的农耕文明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得以守望和传承,不失为我国江南农村明清古建筑保护的最优解决方案之一。
(四)发展非农经济与就地城镇化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任务
农业的转型升级,农民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农村的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差别在于,是通过“离土离乡”、“离土不离乡”,还是“不离土不离乡”来解决。其中,“不离土不离乡”的解决方案最佳,也最难!篁岭通过发展旅游,吸引游客跨区域消费,将一个生存型的、自然经济的古村落,升级为消费型、发展型的“服务经济的景观村落”和“体验经济的文化村落”。通过村民的兼业、就业、创业、兴业,扩大农民的非农经济,实现了“不离土不离乡”的就地城镇化。
(五)让农民找回产业与文化自信是乡村旅游的终极意义
“士农工商”、“耕读世业”,几千年的中华农耕文明,曾经让人们充满自信。但城乡二元结构和现代化进程,却渐渐磨平了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自信。篁岭通过旅游化的重构,将古老的农耕文明、传统的生活习俗得以在旅游化的平台上传承延续。篁岭蓝天绿地、黛瓦粉墙、簸箕晒匾,有着近乎完美的色彩搭配与线条组合,“篁岭晒秋”一跃成为“最美中国乡村符号”。篁岭村民的经济自信、产业自信、文化自信和精神自信,得以在婺源乡村旅游的升级发展中获得重生。
婺源篁岭景区在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定位打造婺源最具民俗特色的文化影视村落,把篁岭古村落打造成特色晒秋民宿,把数万亩梯田变成现代高效农业观光园。复兴古村民俗文化、升级乡村文化旅游,打造特色文化小镇,为婺源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探索道路。并创立“参与式扶贫”模式,让当地村民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成为旅游发展的受益者,实现良性循环。
案例点评
村落文化是历代先民生生不息的基因依托,更是人类思乡盼乡的家园理想,篁岭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道路上,有效抓住了村落文化符号的影响力,保存、延续、复活了传统乡土聚落氛围,使原有的村落恢复了生机活力,传统的农耕再现了,乡民的经济复兴了、地方的文化和产业自信了,创新走出了一条旅游振兴乡村的“篁岭”模式道路。
- 上一篇:江西属于华中地区,还是华东地区?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