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民间艺术
一、戏剧
葛坳乡文化底蕴丰富,戏剧气氛浓厚,半班戏、采茶戏、蚊帐戏等戏剧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葛坳乡业余剧团曾一度在全县仍至周边县市闻名,抽调至县参加戏剧表演均获“优胜奖”,曾代表于都县参加赣州地区农民戏剧艺术表演活动。谭建中曾被抽调至地区组建代表队出席“江西省首届农民戏剧节”活动。
半班戏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自吉安、永丰传入县内,属赣中采茶戏系统,主要在葛坳、曲洋、汾坑等地流传、演唱。角色有老生、老旦、青衣、彩旦和花脸。曲洋乡办有戏班,小洲、三溪、黄屋村也有戏班。戏班能演出中型和大型剧目。葛坳刘礼何三代唱半班,葛燕暖(喜贵)是著名的花旦师傅。半班戏的剧目主要反映现实生活和民间传说,如《补背褡》等。
采茶戏 形成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乾隆年间,是一种民间歌舞小戏,揉合了茶篮灯和采茶歌的特点,又称三角班。80年代中期,曲洋乡戏班有演员18人,其中男演员5人,女演员6人,乐队5人,负责人2人。除演出半班戏外,也演出采茶戏,如《睄妹子)、《吊拐》、《补皮鞋》等
二、舞蹈
葛坳、曲洋民间舞蹈,以彩灯最为著名。彩灯种类很多,现主要有龙灯、狮灯、鲤鱼灯、茶篮灯及八宝灯等。
龙灯 俗称“打龙灯”,喜庆日尤其是新年期间盛行,为辞旧迎新,接福纳祥之习俗。有秆龙灯和纸龙灯之分。秆龙灯即龙灯上点燃粗香,3人手擎秆把舞灯;纸龙灯即纸糊的龙灯内插上点燃的油烛,由3-5人舞灯。舞灯时均以锣鼓声相配。走村串户时都有鞭炮迎送,场面十分热闹。
狮灯 曲洋、葛坳流行的多为双狮滚球,前引一纸球,后跟狮舞动,在热烈的锣鼓声中进行,刚劲有力,让人振奋喝彩。
鲤鱼灯 舞灯者手擎鲤鱼灯炳,口赞吉祥之语。每赞一段之后,就在锣鼓声中舞动一回。环环相扣,紧锣密鼓。
茶篮灯 清乾隆年间由赣县、安远传入。有生、旦、丑角色,表演时轻松活泼,诙谐有趣,有别有龙灯、狮灯的热烈火爆,具有浓烈的抒情色彩和简单的故事情节。
三、曲艺
唢吶 唢呐声嘹亮、悠扬,极具个性和地方特色,深受群众喜爱。千百年来,一般百姓家里举办婚丧寿庆红白喜事,往往都要请几个唢呐手来吹奏一番,增添浓厚的或喜、或悲的气氛。葛坳唢呐手不少于200名,频频出现在县内外的各种庆典场合,有的甚至演奏到南昌、北京等地。1986年,全县组织50名唢呐手前往北京演奏,葛坳就有10名唢呐手参与其中。1994年12月8日,葛坳乡派出20名唢呐手加入县组织的百支唢呐队,参加宋城文化节。2005年端午节,葛坳10名唢呐手参加了在南昌举办的“世界傩文化艺术周”活动。
古文 古戏文的简称,一般由盲人用方言演唱,具有深厚的地方色彩。演唱者唱中夹说,说中夹唱,以唱为主,唱说结合,并有打击竹板、渔鼓,或拉二胡、敲棒子等形式伴奏。曲目以历史题材和民间传说为主,如《秦香莲》、《文武记》等。
木偶戏 旧称傀偶戏或提线戏。木偶通过改换头妆、服饰、胡须或令旗等变换角色。演唱时有锣、鼓、胡琴、唢呐等乐器伴奏。一般于庙会、祝寿、新居落成等喜事时上演,剧目多取材于《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说唐》等故事。葛坳的刘世梯曾是县内著名的木偶艺人。
第二节民间故事
一、文天祥澄江读书
在澄江圩北面约0.5公里处,坐落着一个清新宁静、风景如画的小山村——澄江村。它背依着青山,面对着溪水,特别是那溪水清澈见底,故名澄江村。它因为环境优雅而成为葛坳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之一,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父子的足迹也曾深沉地印在澄江。
在唐朝末年,由于兵荒马乱,谭全播及其儿子谭文谟希望找到一处宁静美丽的安身立命之处,于是举家从宁都斫柴岗迁入曾子潭埠(今潭布);谭家后又发现澄江竟是理想之地,于是又迁入澄江,成为澄江人类居住的开山祖。谭姓在澄江繁衍生息,渐渐兴旺。且澄江环境优雅,民风淳朴,崇尚读书,人才辈出,因而远近闻名。
文天祥(1236-1282),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20岁举进土第一,是坚持抗元的民族英雄,被俘后不屈就义。他所写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名句。
人们只知道文天样是民族大英雄,却少有人知道,文天样20岁前在葛坳澄江还度过了一段难忘的美好时光!
那是少年文天祥,他随父亲辗转来到宁静美丽的澄江。父亲在澄江教书,他则随父读书感受淳朴的民风,面对秀丽的山庄,特别是那清澈的溪水,文天祥幼小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他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深切感受到澄江百姓对他的关爱,特别是小伙伴们的纯真友谊。在他成名的时候,文天祥为酬谢澄江百姓,想将澄江围建成一座美丽的小城,让百姓过上更加安宁、幸福的生活,只是由于地盘太小,城没围成,只好建了东西南北4条大门,略表心意,同时为《谭氏族谱》作序。
文天样是个重情重意的人,他在《赣州》一诗中写道:“遗老犹应愧蜂蚁,故交久已化豺狼”,对忘恩负义的小人加以唾弃。他为澄江建的4条大门在解放前不幸被拆除,现只留东门、南门残基,但他为《谭氏族谱》所作的序却至今留存。
二、义犬传书
相传在清朝的时候,小洲村三州组有个相公叫隆桂。隆桂是远近闻名的有学识的人,尤其擅长帮人写状子、打官司。他文笔犀利,口若悬河,难有对手。他养了一条又大又黑的狗,原先只是为了看家。也许是因为与主人朝夕相处,耳濡目染,狗也担当起神奇的职责来,为主人跑腿当差。
一次,隆桂接了一桩大官司。因案情复杂,时间紧追,特别是涉及人命,隆桂因而马不停蹄,明察暗访,调査取证,并书写状子。由于劳累过度,隆桂病倒在床上,写好的状子也只能装在信封里干摆着。望着桌上的状子,想着时间的紧迫,隆桂心急火燎,眼泪都要急出来了。他有气无力地向黑狗诉说着,心里想着怎么办?黑狗似乎明白了主人的心意,立即爬上桌面,用嘴叼起状子,一转身就出了门,向县衙跑去。这条路,黑狗跟着主人跑了无数次,十分熟悉;衙门的人,也几乎与黑狗成了朋友,经常逗着玩。看着黑狗叼着书信跑进衙门,衙役十分奇怪,赶忙取下信件,方知是隆桂写的状子。这可救了急,避免了官司的错判。
狗的义举让隆桂喜出望外,病魔也一扫而光。不久,隆桂就干脆在狗的脖子上系一根绳子,绳子上挂一根小竹筒,将诉状卷好放入筒内,让狗递送;衙役也将文书放入筒内让狗带回。自此,人们便知道隆桂打官司一定是有神犬在助阵,再难的官司也迎刃而解。义犬传书
的故事由此传播开来。
三、状元题匾
清雍正年间,烂泥垅水口边有一个庵叫罗祖庵。相传,庵里曾住有一位才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后仙逝于此,但琵琶依然留在庵里,仙音常在上空萦绕。
雍正乙已年(1749年),状元周元标乘船去宁都赖村,途经烂泥垅水口边,因天色已晚,便停船抛锚夜宿于此。睡梦中,一仙女白衣飘飘,手抱琵琶,忽隐忽现,忽前忽后,纤指弹出一缕缕悠扬动人的琴音,让人无限遐想,如痴如醉。状元猛然醒来,只见月色皎洁,碧波荡漾,微风吹来,状元感到特别惬意。他步出船舱,踏上岸边的青山,循声找去,望见前面隐约有一小屋,快到跟前,声音便嘎然而止。状元借着月光一看,原来是罗祖庵。庵门紧闭,但月光皎洁明亮,树影婆娑起舞,让人如入仙境。
状元回到船舱,仙音依然萦绕在耳边,不能入寐。次日船到宁都赖村,状元想着那仙境、仙音,无不是万物之精华集于一处,太美妙了,于是挥洒笔墨,书“萬法归一”于一匾,命人赠罗祖庵。此庵于1958年拆毁,此匾尚存“萬”字残块。
(选自《葛坳乡志》2006年版;供稿:于都县志办)
于都县原名雩都县,因北有雩山,取名雩都,1957年6月1日起改名为于都县,位于江西南部,贡水中游。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县,是江西最早建县的十八个县和赣南最早建县的三个县之一,素有“六县之母”,“三省往来之冲、东南之一要区”之称,古时于都曾为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要地,郡治曾设于此近250年之久。土地革命时期,全县又先后分设过于都、胜利、登贤、瑞西、兴胜和于西等县,中共赣南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驻于都县城,是著名的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
文化馨香处 赣鄱烟火情——走进江西省
文化馨香处 赣鄱烟火情——江西省民间
乐平市荣获“江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南康区(江西省赣州市辖区)
丰城又多一张省级名片:江西省民间文化
稿件请投:1500574292@qq.com
关于宜春市参加第八届江西艺术节·江
祝贺!莲花县三板桥乡成功获评“江西省
最新消息!鹰潭一地入选“江西省民间文
关于对南昌市2021—2023年度“江西省
喜报 | 于都县获评“江西省民间文化艺
中国民间艺术的奇妙之旅—智慧树网Tit
喜讯!上饶两地入选“江西省民间文化艺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美术》考试
江西6地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凭
江西一些民间艺术面临失传困境(呼吁)
江西有哪些特色水果 江西特产
江西特产有哪些值得带
江西省十大特产 江西有哪些土特产 江
江西新余有哪些土特产值得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