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部分广东村落丧葬习俗
说明:本文所记录的皆为本人亲历的老家丧葬习俗,标题“广东村”不是指向某一个地方村名,而是表示居住了许多解放前逃难过来的梅州、揭阳等潮汕地区人的村子,因为不便直言地名,故以此指代,如有遗漏还请多多包涵,欢迎私信补缺。
丧葬习俗来源
我国古代丧葬文化与“孝”文化密切相关。“孝”源于儒家的核心思想。“孝”作为儒家社会伦理思想的基础,对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起了重大作用。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家族宗法制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它的社会政治结构,从下至上依次为:家庭、家族、宗族、皇权即国家权力。因此家庭关系稳固了则家族关系稳固,家族关系稳固则宗族关系稳固,进而皇权即国家权力就稳固了。而“孝”文化则是处理和维系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之间,宗族关系之间的道德规范和社会政治要求。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是处理和规范人际纵向关系的标准,悌是处理和规范人际横向关系的标准,一纵一横,纵横交错,维护和促进了社会政治基础的稳固。统治者还认为“忠臣出孝门”“人臣孝则事君忠”。孔子也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封建统治者深知“孝”文化对于稳固社会统治基础的重要意义,都将孝作为治国的基本国策,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譬如各朝文书中通常都有一句:“圣朝惟以孝治天下”的套语。
孝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养老和送终。 在传统社会历史条件下,丧葬礼仪及其文化的存在有它的客观合理性和必然性,它与“孝”文化紧密相关,反映了当时儒学的社会伦理与社会政治思想,适应了封建国家维系社会秩序与政治制度的要求。
当地广东文化背景: 走饥荒17万粤人入赣
1939年6月21日,约万名日军在飞机、军舰的掩护下,攻占汕头市,开始了在潮汕地区长达6年的血腥统治。日军统治期间,海岸线被封锁,潮汕地区渔民被禁止出海捕鱼,商业被日资公司垄断,物资奇缺。1943年,因长时间的干旱天气,广东大部分地区水稻无法插秧。旱情加上日军的畸形统治,致使粮价飙升,食物奇缺,进而导致历史上罕见的一场大饥荒。
据《广东省志·自然灾害志》记载,该年广东全省饿死和逃荒的达300万人,约占全省人口的十分之一。大饥荒尤以潮汕地区最为严重,东部沿海一带“五月斗米伍百元,沦陷区饥死者日凡四五百人”。死亡率最高的是汕头达濠镇,共饿死近1万人,占全镇人口三分之一。南澳、台山等局部地区均出现卖人肉、吃人肉的惨象。这次由旱灾引发的饥荒,是广东省有记载的死人最多的一次自然灾害。
据《潮州志》记载,当时听说赣南地广人稀,容易获得食物,于是大批潮汕人扶老携幼逃往江西,但遥远的路途加上饥饿疲惫的折磨,很多人死在半路上,“粤赣当局合组赣省救济粤东移民委员会,登记入赣人民,据三十三年(注:1944年)七月调查结果,总数七万余人,中以揭阳、普宁、丰顺、潮阳为多”。
当地丧葬习俗流程
生前
我的外公外婆就是梅州五华逃难来的客家人,爷爷奶奶是揭阳逃难过来的揭阳人,虽然客家人和潮汕人的方言、饮食和相关习俗都不一样,但因为大家都是背井离乡的广东人,在异乡谋生自然就建立起了互相帮扶关系。广东人身后事一般都会提前进行准备,因为死亡不可预料,提前定好一方面可以依自己心意善后,另一方面提前准备妥当也方便亲属料理后事。作为脱离原生文化环境在家族体系之外的广东人,没办法那么细致的去遵循原籍的流程,所以在身后事料理上,大致都仅保留了一部分共通的主要习俗。
筑生居
广东人比较传统,重风水,认为一块墓地风水的好坏,会关系到一家子孙的福灾,此所谓“富贵官品皆由安葬所致;年寿延促,亦由坟垄所招”。因此,人们选择“风水”时总是十分慎重,会请来“风水先生” 选定宝地。选址范围一般在某个山头,选好地方后无主则需自行标记维护,若有主则需商谈易主。现在因为特地规划了统一公墓园区,这一习俗又简化了许多。
预购棺木、寿衣
通常选用梓木、樟木、柏木等细密坚固的优质木材。原木棺制好后单独存放于厅梁上不可挪动。寿衣的制作要择日选时,制成后要单独收藏,不能被其它衣物所压。
我打小便在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家的阁楼上看到过各自早已备好的棺木,小时候只知道害怕,看见了便匆匆跑开,通常楼下是待客的客厅,而正上方就放着主人家的两副棺木,每每想起楼上阴沉沉的房间,都难免脑补那里住着各式妖魔鬼怪个遍。近几年由于推行火葬,防止仍有人偷偷进行土葬,公家通过激励措施引导居民自行上缴或以直接通告的方式收走了很多棺木,再有仙去的开始逐步改为使用骨灰盒。
绘制肖像
肖像为黑白色,绘制及胸以上人像,上下留白,两侧书写人物姓名年龄和子孙名。每整年,例70岁、75岁、80岁、85岁、90岁等至专门绘制肖像的商铺进行绘制,现在大多都用拍摄替代。
归天后
沐浴更衣、铺设灵堂、烧脚尾纸
老人将死之时,需要通知子孙回家观守,视情况守夜观察老人状态。老人去后,通告直系直属。儿媳用“仙草”(瑞草)整棵煮水,为死者洗脸擦身、理发、更换寿衣,称为“着仙衣”。寿衣大多是事先准备好的,男为双数长衣,女为单数衣裙。脚均着黑鞋白袜,穿衣毕,遵古礼移尸于地上铺席,天热时避免尸体出油或租用冰棺放置,俗称“徙铺”。遮盖天地被(盖棺被),红布面在上,白布面在下。棺被不遮面。长边一侧靠墙,头朝门口方向,足伸向后墙边。同时在另一侧点一盏油灯,是为死者上路照明之意,在灯旁还要置一碗米饭,称为“冥饭”,放香炉和香烛,此处专为子女等亲属跪拜区,需一直上香不能断香,上香材料为红体条状细香,香灰积攒越多越好,将在出殡时一并移出放于墓前。吊唁区设在席尾,地面放砖架一个大烧纸盆,该区供出殡前其他旁系亲友吊唁和直系亲属烧纸钱。纸钱为木色草纸,A5大小,提前用模具打好铜板样式,一行五个,一页十行。(粗计,依希记得早年还有相同大小的圆形大铜板样式草纸,近些年不知为何没再见过)
请白理事
因丧事流程较繁杂,且亲属处于哀伤期又要接待来吊唁的亲友无法主理善后,需第一时间请来族里或村里处理白事的掌事人,掌事人是村里最熟悉丧事相关习俗的男性长辈,负责指导亲属进行善后,掌事人推举裁缝、账房、八仙、后厨掌勺、帮厨、采买、杂务,帮助亲属作用人参考,亲属也可自行选择相应人等。所有相应理事,早前是大家相互帮衬关系不计回报,现在由于大家都进城务工了,留下来的人里能帮上忙的人越来越少,便开始以现金作工酬答谢。
各理事职责
掌事人:安排和管理处理丧事的相关人员、主导丧事流程、引导家属遵循丧事习俗、例:写讣告、定出殡时辰、入殓主事、出殡主事等
裁缝:因为孝子孝孙儿媳、孙媳、女儿女婿孙女孙女婿的麻衣都有所区分,所以需要裁缝一一进行缝制
账房负责:亲属将钱交给账房,账房管理丧事财务进出账、主要记录亲友吊唁随礼、丧事采买
八仙:4位男性一组的两组抬棺人、丧事重要人物需回大礼
后厨掌勺:丧事期间亲属和理事的三餐安排和料理、指挥帮厨和采买
帮厨:根据掌勺的安排,洗菜切菜备菜、餐具的布置、洗刷
采买:根据掌事和掌勺的安排,采买油棚布、麻衣布料、毛巾、食材、蜡烛、纸钱、炮竹等丧事所需物
丧乐:唢呐手两名,通常为中年男性
杂务:掌事人或亲属交办的一应事项,例如订冰柜、与殡仪馆确认火化时间、联系前来吊唁的亲友告知宴请时间及发还回礼
带孝
披麻衣即孝衣
原材料:主要为白麻布、蓝麻布、竹子、白线
孝子孝孙:披白袍系蓝腰带,头戴白麻布帽长及裸,顶部形式斗笠,另加戴扎好的镂空竹帽,竹帽前方悬吊一个蓝麻布包裹的球,长度约至眼前
曾孙:只戴蓝帽和吊蓝球竹帽
女婿:身披同孝子着,唯头戴长筒形帽,约高40cm
孝女孝孙女:头戴白麻长衣及裸,未婚女布单侧带有红纸
麻衣只在买水、入殓、出殡时穿着,其他时间单系麻绳即可
发讣告
人死之后,大门两侧改贴挽联,其家属要发讣告通知亲友。掌事人用毛笔在绿纸上书写死者讳称,逝世年、月、日、时,吊唁出殡时间、哪些生肖相冲需回避等内容,贴至门前。早前电话没普及的时候由杂务口头通报亲友,送报者不能进入受报人屋内,要在屋外传呼受报人出屋,告知亲友出殡时间。 现在大多由亲属电话联络亲友告知。
买水
潮俗父母死后,报地头后便去买水。但背井离乡的广东人没有宗祠庙宇可报,就简化为买水。孝子着全套装束,由掌事人引路,长子端水瓶,瓶插榕树枝。长子右臂挂一竹箍,到河边焚香烧纸毕,将竹箍置水面,水瓶放在竹箍内汲水带回,又另路而回。回到灵堂,用仙草醮水洒于死者脸上,水瓶置死者身边。据说这是给死者在阴间路上之用。
送纸仪
送纸仪即送楮仪。女儿女婿送花圈棉被,亲友在看到讣告或知悉后,即送去草纸、纸镪等祭悼物品者,均称为纸仪。随白事份子,钱额多少不拘。亲友送草纸行跪拜礼吊唁,由孝子接下纸仪并扶起,账房记录份子钱,后续需回礼,物品大多为毛巾、红线。
烧纸守夜
直至入殓前,直系亲属需日夜上香烧纸,上香行跪拜礼,女眷有怀孕及来例假不拜,单次三支香,烧纸没有限制,但需要注意屋内温度不可过高避免尸体在高温影响下腐败。守夜一般由孝子孝孙轮换,其他人自愿。
入殓
入殓一般在出殡日凌晨或早晨,一边唢呐吹丧乐,一边由掌事人引导行跪拜礼敬香,孝女哭丧。棺木提前请人上漆置于门前晾干,用桐油石灰将缝隙封好,待入殓时移至厅内,掌事人指导八仙将死者从席上移至棺内,死者摆放位置必须端正,头部左右离棺间距都需一一确认好,将烧的草纸灰装入白麻袋内,意为金钱袋,放至死者左右手侧,再铺上死者的衣物。最后钉棺也有说法,例如每钉一次都需掌事人边唱礼边敲钉,敲钉后由八仙起棺出殡。近两年无棺后,则亲属拜礼之后由殡仪馆来车或自行租车进行出殡。全过程大概四十分钟左右不到一小时。
出殡
出殡,又称“送葬”。出殡时间一般为死后3天或7天,也有即日出殡者。夏天,居丧时间短,通常是死后的第三天;冬天,居丧时间可长些,有延至第五天甚至第七天者。
出殡时,棺材上要覆盖着一张描龙绣凤的缎棺盖儿,由8个青壮年分两班轮流扛抬,俗谓之“八仙抬柩”。其后送殡队跪送,队首为孝子孝孙,各手执竹杖,因竹有节,意为节哀 ,其一人持长竹节(细条长幼竹条)、一人手端死者黑框装裱的肖像、一人手捧香炉,再往后为哭丧孝女,儿媳和孙媳孝孙女外甥等其他亲友。(竹杖、竹帽、竹条、香炉安葬时放于墓地旁不能带回),生肖相冲和孕妇需回避。
出殡队伍中,掌事人走在前面撒纸钱(逢过桥要增加纸镪作过桥钱),杂务边走边放鞭炮、其次为挽联挽轴、幢幡之列,沿途,认识或不认识死者的店铺、人家均可设坛供香,办三牲祭品祭祀死者,俗称“摆路祭”。丧事主人事后要酬谢摆祭者。送葬路上,随行人员碰到相识者忌打招呼谈话,恐棺中亡人得知,对被呼名道姓者不利。
当棺材抬至大路口或桥头时,亲友、外家、女眷就要与死者跪拜拜别,脱去孝服弃麻绳,于另路折回。返程路上各折青条,以示祛邪。送葬者回到家里,不能直接跨进家门,须将青条放于门边,用事先放在门口的仙草水洗手,再喝一口备下的糖水才能进门。送葬者走后,棺材由孝子、孝孙、孝婿护送到墓地安葬。出殡途中,棺材不能停歇于地,怕死者阴魂流落荒野,无处归宿。潮汕方言歇后语云:“棺材扛上肩——孬歇”(不能停下来),源于此俗。门前有红线,自取系于身。外出随身携带祛邪。女眷回家后自行清理死者遗留物,消毒清扫,将厅堂复原。
三餐及宴请
出殡前三餐都在自家就餐,早餐为粥和包子油条,粥由帮厨煮好,包子油条由采买按需采购,午餐和晚餐由掌勺制定菜单烹制,一般一桌十人十菜一汤(粗计),不忌荤素。每正餐也需要将死者冥饭替换为新饭。出殡日早餐提前,午餐需等孝子孝孙将死者安葬妥当回来后才能开餐。晚餐则宴请前来吊唁和送葬的亲友,可在家款待或订酒楼饭店招待。
巡山
巡山一般在安葬后几天头七前,所有直系亲属也就是自家人前往墓地再上香跪拜,有些亲属可能有事外出头七不便上香,便在这个时候上山跟死者说明原由。仪式也比较简单,带上三牲,一般是鱼、鱿鱼、整条五花肉、整鸡、鸡蛋,水果饼干干果、酒水茶水,摆放在墓前,全体着孝衣跪拜上香,在墓边撒上一圈五谷,等一上盏茶的功夫,放鞭炮烧纸,大家再分而食之,喻为对子孙好。
墓碑
墓碑这个需要单独说是因为广东属重男轻女重灾区,潮汕人的墓碑上不会列出女眷和外亲,客家人的墓碑不会列出外亲但会写孙女。(希望有一天这个习俗能进步)
头七
将死者肖像供奉起来,若有供着的纸房之类的祭品,供奉至头七时一并烧掉。
开青
从安葬后上山那年开始算第三年清明才能上山祭祀,祭祀同巡山带上三牲水果饼干酒水等等,清理墓地此间长出的野树野草。此后一般由儿子家负责每年上山扫墓祭祀,女儿自愿自行祭祀。大门挽联直到开青后才能改贴正常春联。
结语
近几年家里的老一辈相继仙去,均是古稀、耄耋mào dié之龄。作为一名现代青年,对这些丧葬习俗一直甚感好奇,便想着有空好好梳理一番。随着时代的进步,相关丧礼习俗也在一简再简,虽然可以避免因为相互攀比导致的铺张浪费和部分陋习,但同时也些担忧丧葬习俗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可能将渐渐失去传承而彻底变为历史,基于此想法所以撰写此文,仅作为记录。
- 上一篇:江西放弃九江,发展赣州,就是想向广东方向靠拢,抱粗腿,傍大款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