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龙虎山悬棺未解之谜:年代距今约2600年

旅游攻略 2023-11-05 0

相信江西龙虎山很多人都去过,带回龙虎山秀丽风光的记忆的同时,是否也对诡异的悬棺有着丝丝惊悚和探索的渴望?


悬棺洞中一共有八具棺木,是中国历次悬棺研究中单个洞穴棺木最多的一个。根据墓中棺木的大小、数量和放置方位,专家初步断定这是一个家族墓葬。这就说明悬棺不是一次性放上去的,说明古人有一种可以循环利用的方法和工具,不断的将死去的人葬于山腰。直到后来因为某些事情导致这一传承不能延续下去而放弃。


悬棺的棺木几乎都是由一根木头制成的。把一根大木掏空来,象独木舟一样,没有任何的棺钉或者其他金属加固。都是手工榫卯结构切合,绳子加固的。这个特点是不是可以说明棺木并不是先将死者放入棺中再放置在山腰,而是先将棺木的零件在山腰组合好后,再将死者与陪葬品逐一放置呢?。有关悬棺的传说,还是梦境?临水而居的先民,生时在独木舟上渔猎、结婚、生子,死后被安放整木挖凿的独木舟式棺材里,并安置在绝壁悬崖,他们的灵魂在这方熟识的山水游荡,永远庇护子孙后代。


采集棺木标本,经过相关部门的碳-14测定,3号墓和4号墓棺木的年代距今约2600年,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崖墓葬。1997年,龙虎山旅游集团公开悬赏30万元人民币征求此谜团的破解。悬赏解龙虎山悬棺之谜的消息一经发出,海内外解谜者纷至沓来。仅一年时间,就收到海内外猜谜者寄来的信函和文稿近千件,来函对悬赏的三个主要问题见解不一,归纳起来有三:一、关于棺木进洞方法,有“悬吊法”、“竹木搭架法”、“云梯架岩法”、“架天梯法”、“网绳搭架法”、“栈道法”、“后山挖隧法”、“楼船安放法”等。


20世纪80年代,上海同济大学与江西贵溪市博物馆联合成立了一个“中国悬棺课题组”,研究期间,谢健根和陆敬严教授走遍了中国11个有悬棺的省市。终于,在四川麻糖坝的一个小山村里,他们有了巨大的收获。村里一位89岁高龄的老人告诉谢健根,她小的时候听家里的老人说过,悬棺是用天车绞上去的。那什么工具能绞动重物课题组联想到了辘轳。考古发现证明,早在商周时期,古人就发明了辘轳,有的地方也叫绞车。用天车绞悬棺的话启发了课题组,在陆敬严教授的带领下,课题组搞了很多次模拟试验。


在这些放置悬棺的峭壁背面,大多是山的缓坡,人可以从另一面爬上山顶。那么,古人会不会用绞车把棺木从山顶上慢慢地放到洞口,然后再想办法搁进去呢更多的人认为,棺木是从下往上吊的。在山崖上安装一个定滑轮,利用滑轮,不费多大力气,棺木就可以吊到足够的高度。但是,又怎么样在悬崖上固定滑轮呢谢健根再次想到那几个身手不凡的药农。他认为,既然现在还有人能够借助一根绳子出没于悬崖峭壁,那么古代人也就能做到这一点。因此,他认为在悬崖上固定一个滑轮并非无法办到的事情。


滑轮的问题得到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吊起来的棺木虽然到了洞口,但是它怎么进去呢课题组认为,只要给棺木的一头系上绳子,然后让事先进入洞里的人把棺材拉进去,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课题组大胆地在龙虎山的1号崖墓洞进行了一次试验。1号洞距离水面约24米,定滑轮固定在悬崖上方的峭壁上,仿古绞车放置在山下的石阶上。仿制的棺木用船运到了洞穴下方。两位药农从后山而上,到达山顶后,把一条绳索固定在与1号洞垂直的山顶上,绳索的另一头在山下伙伴的手里。


第一个药农抓着绳索顺崖而下,在古代,他应该是整个葬礼的先行官。山下的人都替先行官捏了一把汗。他的动作很快,到了洞口,山下的人将绳子一拽,借着这个力,他一跃进入洞中。第二个先行官如法炮制,只不过,他进入洞时绝对不能放手中的绳子。两个先行官准备就绪,此时,绳索的另一头被牢牢地绑在棺木上。一阵期待之后,棺木被成功地拉进洞中。


不过,也有很多人对这种方法提出了疑问,比如说,四川的悬棺大多都是打两个桩,然后把棺木放在桩上,这种情况下,即便用绞车把棺材吊起来,可是它怎么放在桩上这上面也没有先行官的立足之处。


在龙虎山崖墓的山体上,没有任何打桩或者人工钻凿的痕迹,也就是说,科学家并没有找到固定滑轮和绳索的地方。悬棺究竟如何被放到高高的悬崖峭壁之上,目前还不得而知。谢建根告诉记者:“我们现在还在征求这方面的方案,因为科学在不断进步,也可能我们的子孙后代,比我们想到更科学的办法。”


陆敬严教授的这种仿古吊装法升置棺木的过程,如今已经在龙虎山展现,并成为龙虎山一个固定表演节目,这个节目就设置在仙水岩悬棺比较集中的飞云阁。随着龙虎山202座悬棺群,抖落尘封千年的黄土,走入世人的视野,时与空变得茫然交离,宇与宙显得幽深玄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