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人如何看待江西的发展前景?
关于这个问题,曾经在另外一个帖子中有一个很好的梳理,但那个回复感觉更适合你这个问题,因此也放到这里来,江西的未来关键突破其实是一个“点”的问题,而不是一个“面”的问题。此文适合于喜欢一定深度阅读或者希望全面了解认识江西,客观看待江西未来的人,但理解门槛不高,如果是严重缺乏必要常识的人不建议读此文,因为没有任何人对你有科普常识的义务。如下:
历史、现状与未来——未来如何脱离环江西的尴尬
江西,因母亲河赣江横贯本省,也简称赣,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秦汉大一统之际,设豫章郡(江西前身),奠定了本省疆域的基础。自唐设立江南西道,江西的得名也由此演化而来,宋朝称为江南西路,元朝称为江西行省,明清朝时期称为江西省,在清朝属两江总督管辖(需指出两江总督特指江西,江苏和安徽三地,而非浙江,浙江属于闽浙总督管辖),此后历经中华民国而至今。历史上一直有江南西道和江南东道,江南西路和江南东路之典故,江南东道多指苏南和浙省等地,江南东路多指苏南和皖南等地,故也称江左和江东之地,所指范围在历史上多有变动(浙省、苏省和皖省三省时至今日依旧对此名分划分多有争执,互不相让)。与之不同的是江南西道,江南西路,江右等所指区域基本上是由江西大体完整而一贯的继承了下来,因而也成了专门指代江西的称谓。纵观今日赣省之现状,相比于千百年前的辉煌,确实逊色不少,在此力求以理性精神分析来龙去脉,不骄纵尊大,不妄自菲薄,了解过去是为了面向未来,破旧以求立新,过去千年的历史传承固然有路径依赖带来的历史惯性,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赣虽旧邦,其命维新。
自工业革命后,以铁路为代表的陆权开始兴起,铁路不仅仅是两根铁轨,重要的是两根铁轨背后所蕴藏的物质流、人员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这才是两根铁轨背后的真正意义之所在。省会南昌取名本意为“国之南疆,昌盛之地”,本省境内坐拥南局(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大本营,统辖赣闽两省的铁路。赣省横向350时速的沪昆高铁早已成型运行,纵向350时速的京港高铁也在建设中,其中昌深段(南昌-深圳)已经通车,连接赣东北的350时速的昌景黄高铁也在建设中,未来几年的重点是加速推动规划中的武咸昌高铁和昌福高铁落地实施,以武咸昌高铁(武汉-咸宁-南昌)为契机,全力推动完成武广东线(武汉-南昌-广州)高铁建设,也称武广二线或者武广复线,全面打通本省北上帝都,东往上海为首的长三角,南下以广深两地为核心的大湾区通道。南昌是完全有机会打造米字型高铁中心枢纽的,而不单单只是十字形高铁枢纽,高等级高铁主要用于区域中心城市的连接,企图跨越省会城市而改道老少边穷地区只会加剧亏损,这种货色完全没有头脑(中国高铁目前盈利方面公开知道的只有京沪高铁,已经上市,同时京沪高铁可能建二期复线,这些都是主要得益于京沪高铁走的区域中心,成本规模优势就体现在这。别的地方的高铁以后盈利模式也只有建立在区域中心和省会核心城市恒强之上,只有蠢驴才会想到搞大锅饭平均主义希望高铁跨越省会城市而改道老少边穷,这是要拖垮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沙雕才会有的想法)。当然,还有浙赣粤运河,在这点上桂省已经先行一步,本年桂省投资七百多亿的平陆运河已经正式开挖了。除了陆地和水路这两方面,近期即将开工扩建的昌北机场(目前是4E级别)将服务于本省申请国内4F级最高等级机场需要,对本省意义重大。对于一省来说,海陆空三位一体交通的畅通为一省省运之所寄,命脉之所在。
古代赣省正是靠着京杭大运河-赣江-大庾岭传统南北交通要道之便利,加上赣省物产之丰厚,才有了古代十大商帮之一的赣商-江右商帮(如上所指江西历史上也称江右)的崛起,江右商帮极盛之时也是可以徽商与晋商比肩的。凡有江西人的地方必有万寿宫,万寿宫也称江西会馆,是江右商帮和江西人的标志,万寿宫为江西人经商交流之地,也是文人、商人和官员议事所在地,同时兼有祭祀供奉许真君的功能,是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于一体的图腾建筑标志。时至今日,你如果旅游或者出差去黔省贵阳,黔省凯里,陕省石泉,川省成都,湘省黔阳,滇省会泽等诸多地方还能见到万寿宫,遍布全国各地的万寿宫见证了当年江右商帮的辉煌,也是江右商帮实力的象征。不同于徽商和晋商的建筑标志多体现在自己家乡,江西人行走全国遍布各处的万寿宫(江西会馆)还成为了当地的地标性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了当地不可分割的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也造福了当地人民。这也是赣商不同于徽商与晋商,最与众不同的意义所在。典型的如在现今黔省著名的5A级景点镇远古镇中,万寿宫(江西会馆)就是地标性古建筑群之一,非常显眼,如果在座的有本省人以后去那旅游,作为赣省人一定要去拜谒下那的万寿宫(江西会馆)。包括还有在台湾台北等其他不少地方,你也依然可以看到万寿宫的身影。
除了遍布在外省各地的万寿宫,在本省省内更是遍布万寿宫,本省内曾经遍布万寿宫(江西会馆)600余座,分布在11个地市85个县区,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留存,比如位于本省于都县的黄屋乾万寿宫,宁都县的小布镇万寿宫,高安的建山镇英岗岭万寿宫等等,太多了,不一一例举了。这里面最著名的万寿宫要数在省会南昌的铁柱万寿宫,集传统与现代为一体,是传统万寿宫在现代的完美呈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集大成者文化丰碑,也是江西省内目前的核心地标之一(铁柱万寿宫可以说是江西本省人必去拜谒处之一,也是外省人欲认识本省的旗帜)。在赣人的血液中,应该说不缺少商业意识与氛围。即使放置于现代社会,我省的血液中依然还有此基因。正如现在大家都知道阿里在美股创造了中国企业IPO新的历史高度,但在阿里赴美IPO的几年前,赣省的彭晓峰带领江西赛维在美股在纽交所上市,那时候创造了历史记录的还是江西。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就目前而言,赣省依然还有自己的产业优势,南昌的光电产业、航空产业,汽车产业中的江铃,现在千亿市值企业赣锋锂业,还有江西丰富铜矿资源培育起来的世界五百强-江铜集团。但目前总体而言,赣省上市公司数量不算很多而且位于南昌的集中度还不够,一个地方需要产业集中方能产生规模效应。
赣省的希望在于南昌,南昌必须成为中心,现在都是马太效应,强者逾强,弱者逾弱。尤其对于中西部省份,只有举全省之力打造省会才有希望,否则只能是全方位落后,省会城市不强,全省必被边缘化,正如武汉(GDP占全省比重35.4%)之于鄂省,成都(GDP占全省比重36.5%)之于川省,西安之于陕省((GDP占全省比重35.8%),长沙(GDP占全省比重30.5%)之于湘省,反观赣省,南昌占全省GDP比重常年维持在22.5%,比重严重偏低,说明南昌作为赣省省会得到的资源远不如别的省会。要知道,目前中国的体制下政府投资是三驾经济马车的核心之一,赣省对于省会南昌必须以大基建大项目做大做强方才有望一搏,强省必先靠省会,这也正是目前黔省贵阳、滇省昆明和鲁省济南看到了这一点而全力打造省会。从这点看,赣省百年省运必系于南昌,南昌强则赣省尚有复兴希望,南昌弱则赣省无崛起可能。
对于中西部省份来说,省会城市决定了一省发展上限,纵观鄂省,陕省,川省,湘省和皖省都是强省会,本质上重心就不是在搞其他三四线城市,没有强省会合肥的皖省只能去给长三角底层打工,没有强省会西安的陕省也不可能在大西北立足,没有强省会武汉的鄂省也不可能在华中有一席之地。没有强省会南昌的赣省以后也不可能有国内双一流大学,一流4F级机场,直飞欧美的常态化国际航线,中高端产业与人才留住等等这些,这些才决定了赣省发展的上限,中西部省份省会不强导致一省发展上限被锁死,这才是最要命的地方。对于中西部省份来说,省会实力之强弱的意义不在于其决定了省会城市自己的地位,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其决定了一省在国内地位是否会被矮化,各省之战本质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在于省会一城之战。试问,当今鄂省,川省,陕省,湘省,皖省这些中西部省份如果把省会城市分离出去,其余的地方其实都一样落后,可以说都是老少边穷省份,但正是因为外省搞强省会才让他们本省在国内有一席之地不被矮化,正是有了强省会武汉、强省会西安、强省会成都、强省会长沙、强省会合肥才带来了鄂省,陕省,川省,湘省和皖省本省在国内地位的提高,才能吸引中高端人才和产业回流本省,才能搞出来顶级的4F级机场,开通直飞欧美的航线,落户一流的城市商业综合体,才能成为核心城市让本省被国家重视不被矮化。
注:上面这张图是2021年被广泛报道和知晓的一张图,图中绿色表示各省省会数据,粉红色表示各省其他非省会地级市数据之和
上图所反映的是各省对省会的资源投资力度(可以从中看出各省在搞强省会还是在搞大锅饭均贫主义),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真正在走强省会的是西安(建成区面积占全省52%),市政投资占全省74%,成都(建成区面积占全省31%),市政投资占全省57%,长沙(建成区面积占全省20%),市政投资占全省42%,投入最大的是武汉建成区面积占全省29%),市政投资占全省83%等,无一例外全部集中资源投入省会。唯独本省最另类(这个词已经相当友善了),省会南昌(建成区面积占全省22%),市政投资占全省投入只有6%,成了全国垫底倒数的存在。对,你没看错!这已经不单单是大锅饭平均主义的问题,完全是弱化省会的搞法。在全国独树一帜,闻所未闻,你都找不出第二个来,这种反智主义的操作也震惊了全网。(能与此事相提并论者,只有百年前的旧科举制,各省都在搞新式教育,唯独江西反其道而行之顽固守旧,搞不清楚时代潮流,成了全国最后废除科举制的省份之一)当然,上面数据所反映的还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就赣省而言,多年来不止在省内搞大锅饭平均主义,分散财政经济资源大搞省内三四线城市和小县城,还弱化省会,这是没有核心强省会城市导致本省在国内被矮化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搞得本省基本成为了中部六省锅底的存在,大锅饭平均主义带来的是均贫,以后继续搞下去还给沦为连三流省份都不如。省内有些人说TA们三四线城市和小县城有蜜桔特产,TA们三四线城市和小县城有家具城,TA们三四线城市和小县城有温泉之乡等等,然而,有蜜桔,家具和温泉乡又如何?你说的这些能决定得了江西一省之发展上限?难道是本省的三四线城市和小县城能让本省搞出来国内双一流大学?难道是本省的三四线城市和小县城能搞出来国内一流4F级机场?难道是本省的三四线城市和小县城能开通直飞欧美的常态化国际航线?难道是本省的三四线城市和小县城决定了江西发展上限? 这是来搞笑的么?要是鄂省,陕省,川省,湘省和皖省这些年按照赣省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做法搞现在也是会被矮化的命,可惜外省人不傻,中西部省份较强的省份无一例外全都是强省会战略。正是有了强省会才不让让这些中西部省份被认为是一个老少边穷省份,这里反证的是江西正是缺少强省会才会被认为是一个老少边穷省份。
中西部省份只有省会一城独大的强省会模式,不存在全省两城三城乃至多核心之说,以前老是有些沙雕喜欢宣传“江西例外论”,所谓的“江西例外论”就是整天把本省当作沿海省份看,觉得本省能搞出来两个三个乃至一堆核心城市,连经济实力和财政实力远在赣省之上的鄂省和川省都搞不出来两个三个乃至多个核心,但江西是例外可以的,完全吊打鄂省和川省不在话下,各种浮夸风和放卫星。尤其是宣传“江西例外论”的人还特别喜欢用沿海省份的鲁省之济南与青岛,苏省之苏州与南京,闽省之福州与厦门,粤省之广州与深圳这种东西来给我省民众灌鸡汤。殊不知沿海省份的深圳、厦门、苏州和青岛等地完全都是由沿海特区政策和沿海区位等特殊因素造就的,对于中西部省份来说压根就不具备普遍的意义,难道我省也具备沿海省份的经济实力或者沿海特区特殊的政策和优势?压根就搞不清楚本省经济实力状况和形势,两个三个乃至多个核心城市的江西例外论的这种搞法最终搞得一地鸡毛,沦为笑柄。现在中西部省份一城独大的强省会模式太过于有杀伤力,以至于开始倒逼沿海省份也搞强省会模式,典型的如鲁省一直都是全省较为平均,不单单是因为青岛副省级城市的地位,鲁省省会济南中心地位本就不突出,才会造成对鲁西地区辐射力不够,所以鲁省目前一直提倡省会济南首位度的问题,决不可让齐鲁大地成为豫省郑州之附庸。居然现在还有人会把这种劣势当成优势,郑州的GDP要比济南高一大截,难道你想让鲁省人去河南打工不成?反观本省,如果我省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南昌,就搞一个核心,照样可以让外省人来本省打工,这就是一城独大的好处,中西部省份也只有此模式,而不是想着面面俱到,两城三城,太搞笑,我省只有一个核心,只能是省会南昌,中西部省份为了追赶沿海省份只有省会一城独大这种模式,怎么可能会有资源和潜力去搞两城三城之类。沿海地区虽整体实力很强,中西部地区的一城独大模式照样有机会吊打沿海,我省也只有这种模式,只有省会城市才具掌握产业制高点的资源和潜力。历史往往会证明那些总以为自己能成为例外的最后被现实锤个粉碎。
国内城市可以分为一二线和三四五六线城市这种。当然现在也有些野鸡自媒体喜欢鼓吹什么新一线城市。但实际大家心里都知道,国内真正的一线城市还是只有北上广深四个,要成为一线城市要有辐射全国的能力,能吸引全国各地人民来工作生活。二线城市主要是辐射能力局限为一省之内,对本省辐射能力越强的城市可以称之为强二线城市,典型的如武汉、西安、成都和合肥这些。这些省会城市主要的辐射能力在本省内,主要吸引本省内的人来工作生活定居,外省人并不多,达不到一线城市那种能大规模吸引全国各地人的水平,事实上也是如此,你看有几个四川人会去武汉买房工作定居?有几个湖北人会去西安买房工作定居?没有强有力吸引全国各地人的能力谈个锤子的一线城市。从经济产业规律来说,未来的人口,经济资源由三四线城市往一二线城市集中的趋势不可能改变,没有强二线强省会城市省份将会面临被外省降维打击的局面。国际化大都市是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任务,对于中西部省份来说,强二线强省会建设才是本省之根本。要明白,一线城市对于二线城市并没有降维打击的能力,但是一二线城市共同对于三四五六线城市是有降维打击的能力,典型的反映就在三四线等城市一直基本上是人口流失,一二线城市能保持人口流入。
对于中西部省份城市来说要成为二线城市的基本门槛是给有辐射吸引全省各地的能力,每年能保持人口流入,如果达不到这两点连弱二线城市都成为不了。这也是为什么对于中西部省份来说非省会城市无法成为二线城市的原因。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只有省会城市,中西部省份都无一例外,以后也将是如此,人口和经济产业规律使然,根据省会城市对本省辐射能力划分为有强中弱。同样是强省会强二线城市之间也许会有量的差异,但不存在质的差异,比如合肥2021年的GDP总量只有武汉GDP总量的65%左右,合肥的人口也不到1000万,但这并不妨碍合肥也成为强二线强省会城市,因为合肥对皖省全省已经有强有力的辐射能力,武汉并没有具备对合肥进行降维打击的能力,武汉也无法大规模虹吸皖省人口。当然,预计合肥以后对比武汉的经济比重能继续上升到70%以上。这其实对于我省一样,赣省要想不被外省降维打击,也只有加快强省会强二线城市建设,届时即使省会南昌的经济总量只有武汉70%总量左右,人口在900万-1000万之间,对赣省来说也是基本足够了,足够保住省会南昌进入强二线强省会之列,也避免本省被矮化和降维打击。
要想成为强二线城市最少给有三四千万本省人口经济腹地作为支撑,西安强二线强省会城市的地位是建立在对大约本省四千万人口(陕省实际人口不到四千万)的强有力的辐射基础上,而本省省会南昌之所以目前还未能成为强二线城市的原因也在于此,省会南昌对于本省有一定辐射力,但远没有达到强有力的能辐射全省四千五百万人口的程度,所以目前只能算二线城市中等偏弱水平。
经济总量和人均GDP是衡量一地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经济总量体现的是对全省的辐射能力,人均GDP体现的是一地发展指数。印尼的GDP总量比新加坡高出很多,但人均GDP新加坡甩印尼几条街,所以新加坡才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印尼。国际上一般以人均2万美元作为初等发达社会水平最低门槛。如上图所示,从人均GDP来说,省会南昌的发展水平并不弱,人均GDP为10.5万左右,与周边省会差异并不大。但是南昌的城市面积只有7100多平方公里却严重制约了省会南昌的扩容和经济总量增长,合肥、长沙跟南昌的人口密度都差不多(0.09万人/平方公里),但是合肥和长沙的城市面积却都在1万平方公里以上,是南昌的将近1.5倍面积。正如本省很多决策者、学者和民众所指出的那样,省会南昌的扩容势在必行。有人说你看武汉的面积也不大,各大省会城市应该缩小面积,最好缩小到武汉的水平更好,甚至省会面积越小越好。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有这种阿三心态。相反,武汉其实一直都想扩容,武汉作为很多年前就一直走强省会的城市,鄂省一直是各种往省会投入,但城市面积扩容没跟上,人口密度高了不少,这个本身就是个制约因素。参考大部分省会来说,正常来说一个中西部省会城市在1万-2万平方公里之间都是比较合理。面积太小玩个锤子,区划扩容放在第一位的是服务于经济发展需要,对于扩大城市辐射力和影响力来说,区划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手段。
事实上,省会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在全国早已遍地开花。皖省推行强省会合肥三分巢湖地级市,原地级市巢湖的居巢区、庐江县划归合肥;川省推行强省会成都把简阳县级市划归成都代管;陕省推行强省会西安代管西咸新区;鲁省推行强省会济南,直接把莱芜市整个地级市划归济南市管辖。连吉林也把公主岭市划归省会长春。从东部沿海地区到中西部内陆地区,从北方到南方地区,全国都适用,都在进行必要的区划,目的就一个,顺应时代潮流,服务于各省强省会需要。对于本省来说,就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以丰樟高三地为核心的五县区划问题,五县指的是丰城、樟树、高安三个县级市和奉新、靖安两个县。其中丰樟高是五县区划的核心关键。丰城、樟树、高安此三地虽只是县级市,其中樟树古代还是中国著名的四大药都之一,从历史上来说,丰城、奉新、靖安、修水等县数百年的时间都属于南昌府,到清朝末年都还是如此,历史上南昌府的面积一直就比较大,不像现在被人为限制缩小。即使到了建国后的1950年,丰樟高和奉新、靖安都还是属于南昌管辖(参考下图的江西行政区划变迁)。然而最近几十年江西乱七八糟的区划却把这些县莫名其妙的给划出了南昌。造成了如今江西区划严重畸形不合理。从现实的情况来说,也只有南昌才能辐射这五地,这五地的认同感明显也偏向南昌,现在依旧有不少上了年纪的丰樟高地区的老人观念里也一直是把自己当做南昌府人,比如南昌丰城人,这是由上千年历史文化沉淀和现实所需所决定的。
只有重新回归南昌,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强省会需要,要知道丰樟高三地加起来将近250万人口,单独再加上奉新、靖安两县,五地合计将近300万人口。仅以2021年经济数据为例,如果丰樟高三地区划回归南昌,南昌的GDP完全可以达到8000-9000亿之间,距离破万亿并不难。人口也可达900-1000万之间,同时扩容后南昌的面积大约能在现有的7100多平方公里的基础上扩展到1.3万平方公里左右,这样也使省会南昌的面积达到各大省会的基本水平(中西部省份省会面积普遍都在1万平方公里以上,昆明和南宁更是达到了2万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把奉新、靖安两县加上,南昌的面积也只有1.6万平方公里左右,也完全处于1-2万平方公里这个合理区间内,也不会显得面积过大过于臃肿。这五地本身就有上市公司,财政状况也好,是一块很好的优质资源。一个合理的区划规划才容易形成产业优势,打破行政效率低下。省会南昌的兴衰关系到赣省百年省运,南昌必须形成高度的产业集中才有规模效应,打造成为赣省乃至中部地区核心增长极之一,要知道皖省为了合肥连有着千年历史的安庆和徽州都可以放弃,我赣省也需要有这种壮士断腕的魄力,以丰樟高三地为核心的五县区划后面几年抓住时机实施势在必行,纵观其余各省,从区划县级市并入省会、拆分地级市并入省会乃至吞整个地级市并入省会各种手段都有,这是历史和现实的需要,当有此觉悟,只有综合实力爆表的核心城市才有高概率产生世界级的企业。
注:上图为江西从古代主要朝代到近现代的行政区划变动(从中可以看到省会南昌的范围变动)
注:上图为丰城、樟树、高安、奉新和靖安的具体位置
这里特别指出下,有些蠢驴觉得区划调整是左手倒右手,各省搞区划都在玩虚的,这是一种极其无知的看法。以地铁为例,能修建地铁是一个城市实力的象征,典型的就是地铁可以促进城市规模扩大,吸引人口流入。国家对于修建地铁是有门槛要求的,“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应在300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30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人以上”。
丰樟高三县目前所在的地级市只是一个普通四五线城市,完全达不到这个要求,四五线城市一直都是人口流失,以后也不可能达到国家这个要求(以后这个国家标准还会进一步提高),造成无法建设地铁。但是如果区划回归省会南昌(江西只有省会南昌满足国家这个标准),就从一个四五线城市的一部分变成了一个二线城市的一部分,就可以适用省会南昌拥有的的地铁建设资格,就可以从南昌主城区拉一条地铁通往丰樟高和、奉新、靖安等地,这就是区划调整带来的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而且要明白为什么江西目前唯一一个全国百强县(南昌县)在省会南昌下面,为什么省内别的非省会地级市搞不出来全国百强县,不单是江西,你看下中西部别的省份的百强县为什么也多集中在省会城市下面,这不是一种偶然,这背后蕴含的产业经济逻辑都一样,就是省会城市所拥有的的巨大优势。要知道,一地要成为核心增长极,是多种要素综合的结果,要发展就要打破原有的要素平衡,通过不平衡来实现质变,如行政规划带来的人口集中和资本要素整合,有了人力优势与消费需求,又或者是大产业大项目带来的本土企业的培育,投资拉动了就业,形成了良性循环,均是如此。
赣省强省之希望在于南昌,南昌论天时地利,绝对是上天的恩赐,对得起“国之南疆,昌盛之地”的寓意,古代的江南西道赣鄱平原的鱼米之乡,纵使在现今高铁时代也有地缘潜力。天时地利能提供必要条件,但更需要人和这个充分条件,人和之希望在于人才,人才之基础在于教育。想必我省应该对之前南昌大学与南京大学“南大“之争深有体会,南昌大学章程中规定南昌大学简称为南大,这本来是就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事情。南昌大学必须也只能叫南大,没有什么别的简称。本人家乡不是省会南昌,也不是在省内上的大学,也不在省内工作生活,但是作为一个本省人来说,南昌大学作为本省最高学府,代表了本省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事关本省最高荣誉。南昌大学的南大简称不单关系到现在在校数万师生,也关系到上百万已毕业校友,更影响到了四千五百万本省人的最高教育福祉。你叫王五,隔壁老王也叫王五,难道你要因为隔壁老王叫王五你就不能叫王五了?你要改名叫李四?这是一种什么阿三心态?什么时候南大一词成了南京大学的专属了?
就这个事情来说,我觉得吧,尤其是省内有些人真是沙雕,一天到晚喜欢黑本省最高学府南大和江西,觉得江西这不行那不行,仿佛只有他家自己一亩三分地能让外省人看的起TA。觉得黑了南大和江西能让自己高人一等,仿佛外省人就不会把TA当打工仔一样。想起来当年改革开放初期的恨国党,觉得天朝也是各种不行,整天以为当买办贬低矮化自我能让欧美人看的起TA一样搞笑。一个人自己都没有本省人主体意识还能指望外省人能平视TA?尤其是这几头蠢驴还喜欢跟个怨妇一样一天到晚在那哀嚎,对于本省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建设性作用。
诚然南昌大学目前还只是处于双一流大学中一流学科建设这个层次,而南京大学已经步入双一流大学建设中的一流大学名单之列,两者院校之间的实力确实存在差距。但因为这个所以南大一词就只能属于南京大学?这是什么搞笑的逻辑?这种院校实力的差异是后天的师资和资金投入不同造成,所以改进也给靠后天师资和资金投入。南昌大学“南大”冠名权之争背后折射出来的是本省人才流失之痛。这才是当下赣省应该反思和奋起直追的。必须承认苏南之地确实人才辈出,但也要知道,我赣省也是一个文能出王安石,唐宋八大家占其三,近代国学泰斗陈寅恪,理能出宋应星《天工开物》, 曾炯数学上曾-兰定理,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的地方。论天赋,赣省学人未必逊色于苏南,作为一个曾经“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赣省在本省居然没有双一流大学中的一流大学,实在是本省人的心痛。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搞双一流大学,之前双一流分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个层次,其中一流大学分为A类和B类,主要是整合原有的985大学再新增了几所大学,如以前名不见经传的滇省把原来211的云南大学也干进去了双一流大学中一流大学建设名单中的B类。无论是A类还是B类大学在国家中的定位目标都是世界一流大学。双一流建设名单现在每年都是动态调整,,难道我省不应该举全省之力把南大也干进去一流大学之列? 此乃重中之重,事关本省高等教育顶层设计的问题, 要不然真是愧对作为曾经的千年书院文化大省与进士之乡,是赣省的千古罪人。当年的“南大”之争当引以为戒,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正如不要小看了高铁两根铁轨背后所蕴藏的巨大的物质流和信息流,高校尤其是大学黑板书桌所代表的资金流和人才流不亚于两根铁轨,其带来的背后的资金流也将会是几何级别远超乎想象的。
赣省的定位不应该是种田搞农业,赣省这么好的区位绝不应该把赣省变成一个农业省,从区位优势和人口优势来说都有把南昌打造成中部地区核心增长极之一的潜力。在此轮竞争中不要忽视了高校教育作为强省重器的作用。谁把赣省搞成农业省将是赣省的历史罪人,江西可以也应该发展现代农业,但是主业绝不能是农业,必须是工业和信息化,这关系到赣省四千多万人的百年省运。江西风景独好,但本省也不是给指望着养老退休的从政者来呆的,作为一方主政者,当为一地民众谋福祉,从政不为民服务,不如回家卖红薯。如果说一地区位优势赋予了其先发优势,人才和教育则是一台永动机,提供的乃是持续的无尽的动力,而主政一方的人则更多是决定了这个动力用于何处,这艘巨轮将驶向何方。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这句出自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是当年王勃在赣江之滨的滕王阁所作,之所以此文是千古第一骈文,是因为此文达到了文体形式和内容统一的最高境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江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成就了王勃此文为千古第一骈文之地位,也感谢王勃让世人通过此文熟悉了江西(豫章为江西古代别称,洪都为省会南昌古代别称)。更感谢王勃将物华天宝四字赠与了本省,从此与江西形影相伴。在江西省博物馆有个镇馆之宝——新干大洋洲青铜。国际上公认的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是青铜、文字和城市三要素。国内有些人鼓吹搞一个中国特色标准,为了把本国的文明史时间强行追溯至史前时代,想把青铜这个标准剔除,结果被世界各国认为是在玩自嗨,差点搞出来国际笑话。青铜之所以是文明社会的根本标志,是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青铜作为一个时代的生产力标准。从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力、化学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子信息、核能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乃至未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这背后反映的是生产力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青铜时代前面是是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标志着人类从石器时代的野蛮进入文明,从蒙昧进入开化。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文明史的开端是夏商周时代(夏朝是否存在一直在国际上有争议,这里先予以认可,此处不作议论,但商周的存在在世界各国是被公认的),也称先秦三代,而没有把之前的石器时代纳入文明社会的开始,这是由夏商周时代为青铜文明所决定的,青铜文明所代表的生产力才定义了文明社会的开端。否则非洲等地还有不少原始社会还停留在石器时代没进化到青铜时代,难道TA们也算文明社会?也算文明开端?这样真就只能自娱自乐了。
江西新干大洋洲青铜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其不同于北方殷墟所代表的的殷商文化,而是带有强烈的本土独立文化特色,其特别的装饰和花纹,如器耳上多虎、鹿一类动物形饰, 纹饰间多有“燕尾”形的索纹,典型的如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的现存世最大的先秦铜虎——伏鸟双尾青铜虎,目前存世最大的青铜甗,有着中华第一甗王之称的鹿耳四足青铜甗等等大型青铜重器,昭示着磅礴的国家气度和胸怀,可称之为国之重器(国内考古界和国际上都认为此地为一方独立大型方国领地,目前的证据显示此处极有可能是是古书所记载的虎方国),因为这背后所反映的是不同的礼制和天人观念。此处同时也有不少与北方殷商政权的“融合型”器物。反映出以赣江为核心的长江中下游文明与北方殷商文明在上古先秦三代的交流。这里见证了上古时代江西赣江本土的独创精神与对外交流开放的融合。江西新干大洋洲青铜文明的发掘,一举改写了商周时期被称为蛮夷之地的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历史,原来在中国先秦三代上古文明中心只有一个点,就在北方殷商地区。而江西新干大洋洲青铜的发现,显示了在北方殷商地区之外,还存在一个具有自身特色、本土性的青铜文明中心,充分证明了远在三千多年前的赣江、鄱阳湖流域的江西本土,就有了高度发达的青铜发明,改变了上古青铜时代对整个华夏文化格局的一种认识,由原来的一元文明起源(北方殷墟)升级为三元一体起源论(殷墟,江西新干大洋洲,广汉三星堆),华夏上古文明应该是满天星斗,使江西上升到华夏上古时代独立文明发源地之一高度,这是划时代的意义。
注:上面分别是江西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新干大洋洲青铜,鹿耳四足青铜甗、伏鸟双尾青铜虎、双面神人头像、兽面纹提梁方腹卣(受制于篇幅,上面只是其中部分文物,比如还有嵌红铜云纹青铜钺,未列示其中,所有详细的文物去江西省博物馆具体参观)、其工艺精湛,文物极其精美,展现了赣江一方本土文明之兴盛,同时也兼具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之美(新干是本省庐陵下面的一个县,全省人民都需要感谢新干对江西省博物馆的贡献,让省博有了镇馆之宝,能更好的让外人了解江西。湖北那个随州的曾侯乙墓和河北保定满城中山靖王墓的主要文物也都是放在各自本省省博作为对外展示的窗口,这样更容易宣传,也代表一省之最高文化内涵)
始于夏商周先秦三代的殷墟、江西新干大洋洲、广汉三星堆为代表的黄河与长江青铜文明既有各自本土特色,也有互相融合,共同参与了华夏上古文明的构建,并在秦汉大一统之际成型,也昭示着由青铜时代的多元步入铁器时代的大一统。几年前轰动国内外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墓的重见天日便揭示了这一过程。海昏侯刘贺(也称侯爷)在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侯爷本身就是汉室宗亲,皇亲贵戚,身份高贵,其祖父是一代雄主汉武帝。他一生由王而帝,由帝而民,由民而侯,一生经历王、帝、民、侯,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人。侯爷本身并不昏庸,当年侯爷政Z斗争失败被贬为平民,回到山东。后时运翻转,是江西这片土地给了侯爷二次新生,其后被封为海昏侯来到豫章郡(这里说下,海昏侯的海昏一词为地名,海昏县为古代豫章郡十八县之一,早在侯爷来豫章之前就已存在,此地名中的海表示古代的鄱阳湖,昏表示西南方向,海昏两字合在一起表示此地位于鄱阳湖西南方位),并从此扎根于江西,也昭示江西更加深入的参与到了华夏大一统文明之中。凡论中国,必谈汉唐。汉唐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两个王朝,自秦开始,汉承秦制,奠定了中国后世大一统的主流,唐朝则是大一统的顶峰。侯爷可能没想到自己在千年后有可能成了整个汉代的代表。国内汉墓十室九空,尤其是西汉帝王陵墓基本都被严重盗挖,西汉干过帝王的人中的墓园目前公认的基本上只有侯爷的墓地保留至今完好。很多人可能知道国内不少知名汉墓,由高到低的典型有冀省满城中山靖王汉墓(汉室本姓王),粤省广州南越王赵眜墓(异姓王),湘省的马王堆墓(地方官吏)。很多人之所以把中山靖王墓列为这三者之首主要是依据墓主人身份高贵和其中的文物研究价值,尤其是中山靖王墓出土了金缕玉衣,中山靖王刘胜身份确实也高贵,但实际上却并没有干过帝王。海昏侯在这点上因为政Z斗争原因最后按侯国礼制下葬,无金缕玉衣。但要明白,论起身份来说,海昏侯曾经的帝王身份足以在这三人任何一个人之上,而且海昏侯的墓地也出土了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如成套出土的有编钟、编磬、真车马、竹简、木牍以及有文字的漆笥、耳杯、五铢钱等,涵盖了金器、玉器、青铜器等多个品类,数量达上万件,历史文化价值极高。
也是基于此等考虑,当时在发掘海昏侯墓的时候,国家和本省的开发和保护要求都是奔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去的。有些人可能对世界文化遗产没概念,但实际上这个东西文化价值极高,在世界上都享有盛誉。在国外,古希腊的文明是由位列世界文化遗产的雅典卫城等代表,古罗马帝国是由意大利罗马的现存世界文化遗产代表,他们的存在印证了“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在国内,秦朝的唯一代表是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而属于强汉的代表至今空缺,而汉唐两朝代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可以与古罗马帝国相提并论的,对于本省来说,此乃千古良机。尤其是汉代这个强盛王朝对中国意义太大了,它定义了这个国家的主体民族-汉族,它定义了这个民族的服饰叫汉服,现在的流行的古风也称汉风,汉朝已经深入到每个中国人记忆中。海昏侯国遗址的出现真乃上天对江西的厚赠,本省必须抓住时机积极配合国家完成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运作,还可以借此时机把本省打造成为国内汉学研究高地,此举不单有纪念过去历史文化上的意义,还有现实软实力投射之需要。海昏侯国遗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主要优势基于三点,其一是海昏侯帝王的身份,要代表强汉,汉室宗亲的身份是必须,同时也需注意到其集诸侯王、帝王、平民、侯的四重身份于一体,尤其在现代追求人人平等的社会中,其平民的身份也是象征着精英与民众一体,符合时代潮流,这一点也体现在其墓园上,墓园不是只有一个侯爷本人墓,整个墓园叫作海昏侯国遗址,里面还遍布数量众多的贵族墓和平民墓,这是其余众多汉墓都不具备的,单处墓地和大遗址公园不可同日而语。其二,海昏侯国遗址本身的文物价值极高,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属于上乘一流水平,这点国内外考古界和学界都有共识。其三,得益于现代科技的挖掘条件进步,海昏侯国遗址的发掘保护到位,这是时代的幸运,而其他西汉帝王级陵墓基本被盗。诚然现存的汉朝帝王级陵墓以下的中山靖王墓、南越王墓和马王堆墓与海昏侯墓相比,四者彼此之间各有春秋,也许难分高下,文物价值都属于中上乘之列,然而在第一点和第三点上都远不如海昏侯国遗址。这里有时代的幸运眷顾,但归根结底也是由海昏侯国遗址自身的价值所决定。海昏侯国遗址现在还差一个名分,但这个名分只有世界文化遗产才给的起,也只有这样才配的上“北有兵马俑,南有海昏侯”之称,一北一南让秦汉交相辉映。几年前世界文化遗产授予给了良渚,直接让良渚成了中国石器文化的代表。不过良渚的硬伤也在于是石器文化而非青铜文明,要不然也可以和殷墟、江西新干大洋洲和广汉三星堆三大独立青铜文明中心并列了,只有进化到青铜时代能称得上文明起源开端。正如新干大洋洲青铜是江西本土创新自主文明风格主导的代表,海昏侯国遗址则是江西吸收融合对外开放交流的印证(这里顺便说下,国际上更关注的是新干大洋洲青铜和三星堆,因为这两者和殷墟一道直接关系到华夏文明大厦根基的问题,国内更关注的是海昏侯国遗址,这是强汉大一统的代表),两者相辅相成,才让江西物华天宝一词实至名归,引领者江西前进。
注:上图为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见证了汉朝大一统的兴盛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唐宋八大家中赣省独占其三,其中最著名的当是王安石,北宋江西临川人,影响历史进程的人不仅需要仰望星空,顶层设计的眼光和卓识,也需要具备有脚踏实地,统御全局操作实际的手腕和决断,需要的是经世致用,是在历史上极少数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人,集思想家与政Z改革家为一身,北宋神宗期间,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行王安石变法,为北宋王朝续命。若以成败而论英雄,天朝历史上只有一次变法是成功的,就是在王安石千年之前的商鞅变法能算成功,商鞅以惨遭车裂而死为代价。书院文化发源于唐,兴盛于两宋,传承于后世,上千年的古代书院历史中,江西一直是全国书院发展的中心地区之一,可以说江右书院甲天下也不为过,正所谓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写春秋。尤其是庐山白鹿洞书院位列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心远地偏,修然千仞之表;格言古行,卓乎百世之世便是其言。同时也与南昌的豫章书院,吉安的白鹭洲书院(这里顺便说下吉安,古称庐陵,庐陵这个名字比吉安名气大太多,历史文化相当厚重,是江西非常出人才的地方,唐宋八大家中就有吉安,井冈山也是在吉安,包括上面说的新干大洋洲青铜的新干县也是在吉安,吉安在江西历史上的地位上应该是仅次于省会南昌,但完全可以和临川比肩的),上饶的鹅湖书院合称为江西本土四大书院。
江西一直到明清近代,都是人才荟萃之地。因物产之丰富,商业之盛世,文化之繁荣,所以人口赋税也位居全国前列。明清时期有了赣省对外移民运动,明清时期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这场移民运动也带来了各省力量重新洗牌再分配,赣省的先人移民到了新处,与战乱后幸存的当地人融合,逐渐形成了外省民众新的特色,为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如现在的鄂人,湘人与川人,不过他们也已然形成了外省人新的特色,已完全分化,和而不同。但我赣省本省人也并不意味着就此沉沦,本省上千年的文化传承并未就此中断,本省依然有属于自己的那份传承。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毛泽东与朱德来赣省打土豪分田地称为赣省为老表的缘由,确实从历史上有依据。“老表”一词本是表亲之意,在本人的家乡,是用于非近亲属但宗族关系非常亲密的场合,在我们村,我对于自己关系亲密但不知如何称呼的宗族还是以老表一词称呼,或者是有朋自远方来有缘分的场合,也乐意对方这么称呼我,千百年来都是一种尊称。然而近些年来有些城里人喜欢称村里人叫老表,本意是是想嘲笑对方村里人没文化,我就纳闷了,给搞清楚到底是谁没文化,不是谁都有资格称呼叫老表的,如果是非亲非故的不要乱称呼,你算个什么东西,乱套什么近乎。
赣省自王安石千年以后,陈寅恪横空出世,喊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喊出了古代文人的最高境界,他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开始,他祖父是陈宝箴(清末南昌府修水县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维新变法期间支持变法的湖南巡抚,明清南昌府修水上百年的书香文化培养了陈氏家族数代人才辈出(这里顺便说下,作为赣省人的陈宝箴在湘省推行变法,却未能在自己的家乡实现维新变法,如今该作何感想),陈寅恪(陈寅恪去世后葬于本省庐山,此处也是整个庐山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是对中国最大的文化价值意义所在)不单单是赣省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此前的中国历史无非是王朝更替,奴隶与奴隶主的更换,陈胜吴广起义虽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实际所追求的只不过是成为新的奴隶主,而西洋诸国却强调的是基于个人的自由,一个人是自由的,所以意味人主宰者自己的命运,个体是存在着各种无限的可能性,自我的价值的实现在于远方,我们的目标应当是星辰大海,不应该是束缚在过去旧土地之上。无论是千年前的王安石变法,还是千年之后时代变革陈寅恪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需要的都是我赣省自由革新之精神,我们不妄自菲薄,悠久的文化和灿烂的历史乃上天赋予我们的自信和从容,我们不沉迷于过去,因为历史在进步,赣虽旧邦,其命维新,天助自助者,我们需要的是自由革新之精神与本省人主体意识。
正如本文开宗明义提到赣省强省之希望在于南昌,论区位因素在中西部省份没几个省份能有此天时地利,论人才我省也是人文荟萃之地,从过去历史到如今都可为证,正所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造成如今赣省之局面根源主要在于我省民众缺乏本土大局意识,人心凝聚力之不足。人才流失严重,省内互相攻击谩骂风气堪比苏省之苏南对苏北地区,尤其是省内各地多喜欢攻击省会南昌,这是一个很奇葩的现象,赣省本存在多种方言区,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南昌作为赣省全省核心的作用才能凝聚全省,省会为凝聚一省精英和本土大局意识根源形成之所在,才具备对产业制高点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控潜力与资源,站在全省来说,这才是一种顶层设计的高度,只有赣省省会南昌不被吸附,自我成为核心,其余地级市形成卫星,靠南昌辐射,这才能解决赣省内斗缺乏核心的问题,赣省才有希望,南昌强则赣省强。要知道有时候确实有必要控制一省各地差距之大,但这有个前提,决不能以削弱省会核心城市为代价,如若一省没有核心缺乏制高点,全省必被吸附沦为附庸,集体沦陷。要知道赣省除了省会城市南昌之外,其余城市即使发展的再好也只能是三四线城市的水平,放眼与全国省域竞争并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实质意义并不大。正如现在大家都很重视的教育来说,三四线城市是连国际化高中都很难有,如何能在高中申请欧美国际顶级名校,开个演唱会连场地啥的真正上台面的基础设施都很难建立,即使靠面子政绩工程建起来后期维护也会拖垮小地方财政。诸如此类问题都是很现实的问题,这也是很基本的常识。这个时候才体现了作为省会城市才有的巨大的物质流与信息流的优势,这种绝对优势是无可比拟的。
现在全国内地都在拼命打造省会城市以期留住人才,如果本省没有强省会城市,那我省就真正的完了,难道靠我省的小县城去留住人才和中高端产业?三四线城市和小县城决定了江西发展上限?只有省会南昌才具备掌握吸引中高端产业和人才回流的基础和实力,关键在于是否能抓住机会。这是事实。把全省的财政资源重点投入到南昌以外的城市只会进一步弱化南昌的核心作用,最终结果就是把本省全部城市都被外省核心城市降维打击,一招棋错,满盘皆输,决不能因小失大。赣省雄起在于南昌一战。我省需要的是核心城市的双一流名校和核心产业,如光电产业、航空产业等,而不是任由外省把本省的核心产业掏空。只有省会城市能担此重任。这是某些沙雕是否能想到的?省会城市强能开通直飞欧美航线,一个核心城市在新闻上被重复十遍永远要比说十个不同的三四线城市更令人印象深刻和有知名度,产业和人口效应显著,再带动全省发展。一个强省会能直接锤爆一堆三四线城市和小县城,一个省会城市哪怕只有八九千亿的GDP照样能吊打由10个三四线城市拼凑堆积的1万亿GDP,即使江西2022年GDP超越陕西,但省会南昌没超过西安,也会依然导致江西在国内被矮化,这叫大而不强。一省在国内之地位是由该省内最高能量等级城市的实力来决定的,对于中西部省份来说是这个最高能量等级城市就是省会而不是三四线城市。很多三四线城市或者小县城没什么像样的产业一年还有好几百亿的GDP,这些三四线城市或者小县城房价高,人口流失,靠在外打工回老家买房这种搞出来GDP有多大意义?正如切不可学印度企图跨过工业化而指望直接进行信息化,中国目前需要的还是城市化,尤其是对于中西部省份,对于没有完成特大城市与高度城市化而却打算进入后现代化田园诗歌回归农村搞全省平均主义更是一种非常阿三的心态。难道某些沙雕心中的小县城等三四线城市还看不到这点?这就是省会核心的意义所在。我赣省如果输了南昌,那就是满盘皆输,如果南昌无法成为核心而成为外省省会之附庸的话,那就意味我江西整体的沉沦,是我省四千多万赣人的失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同样是中西部打工大省,鄂省、皖省、湘省、川省依靠强省会已经都可以吸引在外打工人口回流本省了,如果赣省继续大锅饭平均主义下去,到时候只怕我省江西父老以后不但要去沿海省份打工,还给去中西部别的省会城市抡大锤打螺丝了。
在10多年前,皖省和本省一样在搞大锅饭平均主义,也可以说曾经都沦为中部省份锅底。多年前皖省下面有些芜湖马鞍山人以自己历史上和苏南之地曾经同属一个省还幻想加入苏省,可惜跪舔了这么久也没见人家苏省正眼看皖省一眼。是因为皖省跪舔得不够彻底所以苏省才看不起皖省么?有个基本道理大家都懂,爷孙三代人以后都各自组建家庭,互不相欠,几百年都过去了,谁跟你还是同省一家人。整天以为能感动苏省人实际上只是一种感动自我的阿三心态。当涉及到底层产业的时候,跟这些安徽人说大家需要你为大家服务,都是一家人,扔一些不痛不痒的资源给他们,继续吊着这些安徽人,给他们半个江苏人的幻想,其实心里都知道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江苏本省人。而当涉及到双一流高校和医疗社保等核心资源的时候立马跟你划分清楚界限,江苏人是江苏人,安徽人是安徽人,谁跟你是一家人。可惜皖省不愿意跪着,后来幡然醒悟,靠着强省会合肥这个大杀器才让江浙沪有了平等对待安徽人之可能,你以为难道外省人会把核心利益跟你分享?能给的起核心资源给本省人的是强省会合肥,无论你怎么跪舔外省,外省人和本省人的天壤之别就存在,没有强省会合肥崛起的安徽照样是给长三角底层打工的命,强省会合肥起来后才让整个安徽有资格跟长三角谈条件,才让长三角平视安徽人。不知道是你觉得外省人傻还是你傻。决定安徽一省发展上限是省会合肥,否则再怎么跪舔人家都不会把你当根葱。与外省合作是没问题,各省都需要对外开放合作,但搞不清楚本省人的核心利益才是被人当枪使。恐怕现在我省省内类似的喜欢跪舔外省的蠢驴也有吧?真是蠢出了天际,有人心中以为去给外省当买办能飞黄腾达,其实在外省人眼里看来只能是外来底层打工户。我天朝的教育资源和经济资源目前还是以各省为主体,各省各自为政,我赣省人应当有本省核心城市,打造本省的双一流核心大学名校,本省的核心产业和上市公司,我们希望赣省各地都很好,但在目前的情况下是不现实的,只有集中力量打造省会城市这一条出路,只有在不削弱本省核心城市南昌的情况下再来强调合作才是利益最大化。本省多年以来一直以加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目标,这个方向没问题也是必须的,但要明白如果没有强省会城市作为核心依托,无论加入上面哪个三角本省都是底层打工的命。
决定一地发展的的主要三个因素是以经济产业规律为核心的时代发展潮流,人民的觉悟和决策者的推动。其中最根本的就是经济产业规律在起作用,后两者人民和决策者也是服从于第一者。国家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三农,难道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在于三农?实际上工业化和信息化代表的城市化才是中国的未来,才决定了中国发展的上限。你只看到了国家的三农文件,难道你也没看到中国zhi造2025和中国zhi造2035?你只看到了浙江部分地区搞共同富裕,难道你没有看见浙江依旧是省会杭州优先,对三四线城市的共同富裕只是兼顾而已?难道你没看见上海和国内各大省会城市依旧在开展人才抢夺大战?难道你没看到中西部省份黔省、湘省、滇省、桂省等诸多省份一直都依然还是继续在实施强省会战略?我看是你没搞明白主次重点之分,搞不清楚什么叫做经济产业规律时代发展潮流。经济资源和人口由三四线城市向一二线城市集中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违背市场规律办事搞死的是自己。十多年前,国内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那时候有些人以为中国以后的经济和人口流动规律将是由城市流向农村,现在你去看下十多年前搞新农村建设的那些农村,建筑依旧完好很美,然而已经人去楼空了,成了鬼村。当时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候,有些省份依然是以强省会为重点,对于新农村建设只是兼顾而非重点,比如像湖北。有些省份完全就是重点举全省之力倾注大量资源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比如像当年的江西和安徽两省。由此造成江西和安徽两省多年落后于湖北。有人说按你这样说,中国就没必要搞三农这些建设了,我们想说的是不是说不要搞三农,而是要搞清楚经济产业规律的时代发展潮流,明白主次重点之分,不要搞错了大方向。十年前是农村人口往城里进,现在是三四线城市人口和经济资源往一二线城市集中,时代潮流与产业规律任何人都无法改变。
江西这片土地需要强人治赣,比起强人治赣,我省也需要的是民众之觉悟,要知道,不是英雄创造了历史,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需要强人铁腕治赣是因为要搞定省内各地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倾向,打造省会核心增长极。从物质上来说,重要的核心大产业大项目往南昌砸,大基建大交通枢纽往南昌砸才能有望砸出核心增长极。从精神上来说,从新干大洋洲青铜代表的本土化自主精神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所代表的的吸收融合对外开放交流精神在这片土地从未中断,也须由这片土地上的人加以传承和弘扬,这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产生了王安石和陈寅恪等伟大先人的这片土地。未来10-15年左右时间应该是江西最后的机会,到2035年左右国内要基本建成初级发达社会,不要低估我党的意志,这意味着一旦进入发达社会,各省地位届时基本固化。过去皖省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才造就了一个强省会合肥,未来10多年江西强省会战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本世纪江西的命运。2021年去年年底,强省会战略终于写进江西第十五次党代会,这也标志着本省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拨乱反正。2022年今年,江西省委省府更是从“省会强则全省强,省会兴则全省兴”进一步升级到 “怎么重视省会城市都不为过,怎么支持省会城市都不为过”。让强省会理念深入人心,加速落地。在此,作为一个本省人,祝愿本省杨帆起航,继续前进。
帖子版权所有:人民老表&村里老表
- 上一篇:云南省人口总人数情况 云南省人口多经济会超过江西吗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