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六七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报告
六七河系牛吼江中游左岸一级支流,又名津洞水,流域位于江西省中西部。流域面积434平方千米,涉及永新、泰和县。流域东、南毗牛吼江,西依龙源口水,北邻禾水,发源于永新县曲白乡枫木坳。干流流经永新县曲白乡、坳南乡和泰和县桥头镇,主河道长74.3千米。流域面积10平方千米以上一级支流8条。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690毫米、年水面蒸发量760毫米、年径流量3.89亿立方米。流域呈羽形,西高东低,上游为山区,中下游山岭丘陵相间。属低山丘陵区,主河道纵比降2.71‰。地处华南地层区赣中南褶隆,地质年代为晚古生代泥盆纪、新生代第四纪,主要有石英砂岩、紫色页岩等分布,地震烈度小于Ⅳ度。
六七河源区水系发达,泉涧纵横,泉自涧出,汇而为溪。出源后向东北流经永新县曲白乡、白沙至下枧左岸纳小枧水(流域面积14.3km2),经暖水水电站转东流经曲江右岸纳曲江水(流域面积18.1km2),折向东北流经石背至坳南乡左岸纳双江水(流域面积50.4km2),经江口左岸纳小湾河(流域面积14.4km2),转东南流经牛田、活车、龙源,过莲花形自蔡家进入泰和流域内。经桥头镇湖边右岸纳里陂水(流域面积81.2km2),经津洞至石洲右岸纳樟背水(流域面积26.9km2),津洞朝天崖文天祥议事遗址保存完好,当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在此议事抗元。经乌鸦洲、元洲、院背至新居右岸纳桥头水(流域面积14.7km2),随着井冈山红色旅游业的发展,井冈山漂流第一漂在桥头镇六七河河段。经长溪至洋古滩左岸纳茶芜水(流域面积23km2),向东北流经湾背、高剡、石壁,转向南流经鹅公滩在泰和县桥头镇湛口从左岸汇入牛吼江。河道曲折多弯,或宽或窄,水流穿行于山谷之中,时而湍急,时而平缓,河宽10~60米,岸高1~4米,河床中多岩石、砾石、卵石、粗细沙,偶有巨石横亘河床,浅滩、陡滩频现。
本流域属亚热带东南季风气候区,冬季温和,盛夏炎热,春夏多雨,伏秋干旱,无霜期长,适于农作物生长。流域内降水量受季风气候进退和地理条件影响,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60mm左右 ,降水年内分配不均,每年三~四月起,冷暖气候交绥,雨量逐渐充沛,五~六月静止风徘徊于长江中下游,形成梅雨季节,四~六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5%,七~九月进入旱季,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0%;多年平均气温18.6℃,月平均最高气温34.7℃(七月),月平均最低气温3.3℃(一月),极端最高气温40.4℃,极端最低气温-6℃;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076.8mm,蒸发量年内分配以七月份最大为336mm,一月份最小为22.9mm;实测最大风速30m/s,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85小时,无霜期约280天。
六七河流域及牛吼江流域内没有水文测站,邻近六七河流域属赣江一级支流,六七河河中游有鹤州水文站,该站集雨面积374km2,和本流域集雨面积相差不是很大,且流域下垫面条件基本相似,设立年代较早,具有1959~2010共52年实测洪水资料系列,2004年停测流量改为水位站,2004年至2010年洪水资料由鹤州站年最高水位查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而得。鹤州水文站为国家基本网站,实测资料可靠,可作为本次洪水分析设计依据站。
依据鹤州水文站收集到1959~2010年共52年系列(见表1.2-1),2004年至2010年洪水由鹤州站年最高水位查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而得。加上1937年历史调查洪水,重现期约为80年。系列进行P-Ⅲ型洪水频率分析,求得洪峰均值Qm=257.7m3/s,Cv=0.63,Cs/Cv=3.5。鹤州站洪水频率曲线见图1.2-1。
表1.2-1 鹤州站历年洪峰流量表
年份 | 流量 | 年份 | 流量 | 年份 | 流量 |
118 | 1977 | 382 | 1995 | 476 | |
1960 | 177 | 1978 | 121 | 1996 | 231 |
1961 | 221 | 1979 | 206 | 1997 | 379 |
1962 | 404 | 1980 | 415 | 1998 | 179 |
1963 | 55.4 | 1981 | 195 | 1999 | 317 |
1964 | 116 | 1982 | 425 | 2000 | 192 |
1965 | 308 | 1983 | 219 | 2001 | 236 |
1966 | 213 | 1984 | 202 | 2002 | 237 |
1967 | 284 | 1985 | 91.3 | 2003 | 160 |
1968 | 123 | 1986 | 92.9 | 2004 | 215 |
1969 | 353 | 1987 | 317 | 2005 | 188 |
1970 | 334 | 1988 | 94 | 2006 | 194 |
1971 | 114 | 1989 | 237 | 2007 | 218 |
1972 | 218 | 1990 | 134 | 2008 | 322 |
1973 | 353 | 1991 | 88 | 2009 | 260 |
1974 | 166 | 1992 | 201 | 2010 | 368 |
1975 | 189 | 1993 | 194 | ||
1976 | 202 | 1994 | 703 | 1937 | 978 |
图1.2-1 鹤州站历年洪峰流量频率曲线图
本流域内高山峻岭,森林茂密,植被良好,林业资源丰富,地形陡峻,沟谷深切。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其地貌形态受地质构造的严格制约。主要地层分布为寒武系长石英砂岩及泥盆中统砾岩,含砾砂岩、砂岩夹粉沙岩。河岸多系坚硬、半坚硬岩石,岸坡稳定性较好,有局部河段地质条件较差,经河水冲刷有坍岸的现象。
流域分水岭山体雄厚,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潜水和裂隙水。孔隙潜水分布于河流两岸,含水层为第四系冲积的砂砾(卵)石层,厚度约为1~7米,透水性良好,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及基岩裂隙水,洪水季节可获得河水补给,枯水期向沟谷河床排泄。
流域内无重要矿产,现无开采价值。
1.4.1 行政区划、人口及经济
六七河流域涉及永新县曲白、坳南乡和泰和县碧溪、桥头镇4个乡镇。六七河流域总人口3.89万人,,总耕地面积约为24370亩,有效灌溉面积21443亩,粮食作物有谷物、玉米、豆类、薯类等;油料作物有花生、油菜籽、芝麻等;还有甘蔗、蔬菜、瓜果等作物。第一产业总产值1.1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0.87亿元。
1.4.2 水力资源
六七河流域水力资源比较丰富,六七河中上游及其支流峡谷多,河床落差大而集中,水能开发利用的自然条件较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2.4万kW,技术可开发量1.89万kW。现已开发装机功率4230kW,设计年发电量1264.7万kW·h,水电开发约占理论蕴藏量的17.63%。
1.4.3 矿产资源
六七河流域内蕴藏石灰岩、大理石、水泥配料用页岩、陶土、砖瓦黏土、河砂、块石、花岗岩等矿产资源。
1.4.4 旅游资源
流域内有井冈楠木林度假村、井冈大漂流、朝仙崖文天祥抗元旧址、高紫名山等旅游景点。
1.4.5 交通
流域内交通便利,泰井高速公路、吉井铁路穿境而过。泰(和)井(冈山)高速公路、吉(安)井(冈山)铁路、319国道和321、228省道沿河纵贯流域,县乡道通各乡村,河道不通航。
六七河
1982年洪水,受灾面积1100公顷,粮食减产1800吨。2003年旱灾,受灾面积1380公顷,粮食减产2280吨。
2 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2.1原规划及实施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吉安市有关部门及泰和县水利局对六七河流域干、支流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勘察和规划设计工作。
2009年,泰和县水利局对六七河编制有《吉安市六七河流域综合规划报告》,对六七河流域进行了流域综合规划。原规划的主要任务为:防洪、灌溉、水力发电、水土保持、供水和水资源综合利用及流域水利管理等项目。
(1)防洪
在防洪方面,六七河已初步形成了以堤防为主的防洪工程体系。经过历年来的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流域内现有防洪设施主要是沿河两岸不同防洪标准的堤防。目前流域内已建乡镇防洪堤(墙)1.57km,其中除个别堤防的部分堤段达到设计标准外,其它堤防均未达标或存在一定的险工险段。随着乡镇发展范围的不断扩大,乡镇防洪工程体系急待加强和完善。
(2)灌溉、供水
六七河流域主要灌区有小(2)型以上小水库4座,塘坝215座,提水工程7座,引水工程216座。主要灌溉曲白乡、坳南乡、碧溪镇、桥头镇4个乡镇农田,总设计灌溉面积24370亩,目前有效灌溉面积21443亩。六七河流域内现有人口达3.89万人,大牲畜0.88万头,小牲畜2.18万头。流域内现有乡镇集中式供水工程3处,分别为曲白乡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碧溪镇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和桥头镇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其余为农村分散式供水人口,大部分为其中利用手压井,明井或引山泉水,少部分无设施而直接取用江河水、溪水、坑塘水、山泉水。
(3)水资源保护
新修订的水法实施后,水利部相继出台了水功能区管理办法、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与水资源保护有关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了水资源保护及水污染防治规划,流域内已初步建立起以水功能区管理为基础的水资源保护管理体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入河排污口管理逐步规范化,水污染治理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建成。然而,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废物水排放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未经处理或处理未达标的废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加之面源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导致干流局部水域、部分支流河段和湖泊出现一定程度的污染。
(4)水土保持
原规划实施以来,随着全流域及重点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以及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和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的初步建立,流域内水土流失状况得到了初步控制,对于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和保护农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治理形势依然严峻。
流域内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1.86km2,占土地面积的5.04%,其中轻度流失面积13.75km2,中度流失面积6.42km2,强度流失面积1.69km2,极强流失面积0.41km2,剧烈流失面积0.02km2。
(5)流域管理及公共服务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涉水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流域依法管水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农民用水户协会等公众参与平台逐步建立,流域管理机制和手段更加灵活多样,取水许可、防洪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水行政执法监督不断强化,流域水事秩序良好,防汛抗旱、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与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与运行等方面的水行政管理工作也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性化、精细化、制度化的管理已是大势所趋,这就对流域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来看,水资源市场化配置、公众参与机制等还需积极培植和完善,执法监督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流域水行政事务管理还需进一步规范,信息现代化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尚待进一步提高。
原六七河流域规划是2008~2009年编制的,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原规划对综合利用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和规划任务是正确的,治理开发的总体方案也是基本合理的,这在一定时期内为指导六七河流域开发治理和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和认识水平,原规划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防洪规划中,原规划主要偏重于干流的防洪工程布局和工程安排,对流域内山洪灾害防治等方面没有涉及,同时非工程措施考虑不足。
2)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中,原规划研究水资源开源多,研究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少,缺少建立节水型社会的理念;供水规划方面,注重供水工程规划,没有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缺乏对城市供水的深入研究,对保障城乡人畜饮水安全问题研究也不够;灌溉规划方面,注重灌溉水源工程的选择和骨干渠系的布置,对灌区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挖潜研究不够。
3)在原规划的治理开发方案中,注重水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考虑得较多,而对水环境、水资源保护以及水利建设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估计不够,对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研究较少。
4)原规划考虑水利行业自身多,统筹国民经济不同领域少(渔业、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专业规划协调少。
5)原规划没有对流域治理开发相关政策和流域管理体制进行研究,对流域有序开发问题没有提出足够的规划意见。
(1)防洪减灾体系薄弱环节的突出问题
经过历年的防洪工程建设,目前六七河流域内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这些工程为保护洪泛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的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防洪要求的不断提高,现有的防洪工程建设还远远不能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存在着很多问题急需解决。
防洪减灾体系薄弱环节的突出问题:大多乡镇防洪体系尚未完善,防洪标准低,基本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防洪体系,难以防御较大的洪水;六七河流域农田防护工程建设严重滞后,整体防洪能力仍不满足要求;河道治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小流域常发生集中暴雨,造成比较严重的洪涝灾害山洪灾害是防汛安全的主要威胁;防洪非工程措施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2)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灌溉供水不能满足要求
流域现有的水利设施,大多建于七八十年代,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施工、设计质量一般偏低,开发目标单一,加之管理不善,相当部份工程效益未能充分发挥。还有一定数量的病险工程。
随着城乡工业的发展,工业用水比重逐年增加,目前,某些地区工农业用水矛盾日趋严重。因此,要加强水资源统一规划与管理,减少耗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工业布局必须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
(3)水资源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和工业废弃物造成的水体污染在逐渐增加。农业进步也意味着农民将使用更多的化肥和农药,使污染加重。六七河流域是吉安市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产区之一,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工业和乡镇生活污水及农村面源污染,对江河水质影响较大。
六七河流域水生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河段及山区支流枯水期流量较少;天然湿地减少,保护性的重点湿地基本没有;流域内水坝的修建,使原来连续的河流生态系统被分隔成不连续的环境单元,造成生境破碎;部分圩堤和乡镇化建设挤占河道和滩地,减少了行洪能力和河道自然净化能力;流域水环境监测能力有待加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六七河流域水生态问题存在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4)流域综合管理体制不完善
水资源管理亟待加强,水资源多头管理未根本改变,水资源使用权益不明晰,政府对水资源的社会管理难于有效进行,水资源开发无序及部分超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节水意识淡薄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水土保持和水环境保护意识待提高,预防监督机制尚待健全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等尚未落实,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机制尚待健全;水资源管理存在部门分割、地区分割、地表水与地下水分割、城市与农村分割、供水与用水排水分割、水量与水质分割的局面,涉水事务多头管理难于形成合力,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亟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江西省吉安市六七河流域规划批准实施以来,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流域内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是随着人们对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生态与环境等方面的保护和修复的认识和要求不断提高,原有的流域综合利用规划,限于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认知水平,主要是从发展经济出发,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重视和研究不够。
二是由于水文要素发生变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的变化,需要根据新的情况重新分析和判断,并根据新的分析结果提出合理的综合规划。
上述因素在近年编制的一些专业规划中,在一定层面体现了这种调整和细化,但尚需在流域总体规划上作系统和全面地分析研究。
2010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以一号文件的形式下发《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将水利的改革和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髙度,明确提出今后10年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要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要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通过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解决好与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生产关系密切的水源问题,保障流域内广大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防洪安全及粮食安全是水利工作的重点,事关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体现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确保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已成为当前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防洪安全是我们历来十分关心的问题,过去规划的着眼点是江河上游建设髙坝大库,希望最大限度地调控洪水、削减洪峰,却对土地的淹没、水库移民的安置重视不够,造成诸多的社会遗留问题和不稳定因素。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对水库淹地、移民安置工作的指导思想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认为在江河治理开发中,要特别重视移民与土地问题,要倍加珍惜土地资源,更加注重移民安置和社会稳定。因此,水库土地淹没、移民安置在水利工程建设当中占有相当的分量,甚至左右流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水库移民安置一定要坚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要为移民尽快和谐融入迁至地创造条件,决不能给当地社会留下一个不稳定的社会群体。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和新时期治水思路为指导,认真践行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根据吉安市情,把维护河流健康、促进人水和谐建设作为规划工作的主线;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防洪安全、水资源及水环境保障为核心;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处理好需要与可能、发展与保护等关系;充分利用已有规划和研究成果,认真研究防洪、灌溉与供水、维护优良生态与环境等社会公共利益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问题;协调好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各部门的利益和矛盾;按照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建议和意见;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努力减轻洪涝、干旱等灾害损失;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水资源,提升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六七河流域防洪安全、粮食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大力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水资源保护等建设,进一步完善水生态与环境保护体系建设;通过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管理,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推进水利政策法规建设,加强流域治理非工程措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利管理体系。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根本,努力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开始逐步从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过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治水的核心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就不能对江河无限索取。江河保护与治理开发原则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江河的保护与开发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的关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满足人类需求。这就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包括开源与节 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只有加强管理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力,才能既满足经 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保证河流维持活力所必须的水量,满足其维持弹性的基本需求,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流域规划应遵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以“水生态与环境逐步实现健康发展”的原则,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布局,妥善处理好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对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布局总体合理。因此,开发利用水资源一定要突出四个优先:①可持续发展优先,切实做到以供定需;②人类共享优先,综合配置水资源;③生态系统优先,做好环境保护;④节约用水优先,提高水利用系数。
综上所述,为深入贯彻新时期治水理念,补充完善以往规划成果的不足,同时保障流域内粮食安全和流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开展六七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以更好的指导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就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通过对六七河流域综合规划的修编,可以让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体现在整个流域规划之中,协调水资源的开发、治理、保护、配置、节约、利用关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
根据《江西省江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大纲》,规划基准年为2016年,近期规划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规划水平年为2030年。规划修编以近期水平年为重点。
3.1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依据
3.1.1规划指导思想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维护河流健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线,着力于提高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能力,提升水利社会管理等公共服务水平,对六七河流域的治理、开发和保护进行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规划和部署,以水安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流域内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3.1.2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保障防洪安全是流域规划中的重要任务,在流域防洪体系规划中,要按照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原则安排好流域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优先安排城市生活、农村人畜供水;按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要求,着力解决好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问题。
2、人与自然和谐、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则
在开发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开发,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合理分析水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统筹考虑流域、区域、城乡水利协调发展,协调涉水部门规划(交通、电力、环保、卫生、城建、旅游、农业、林业、民政、农业开发、扶贫、少数民族),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省、市、县)要求,保障流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水资源综合利用、合理开发的原则
规划修编应以防洪减灾为重点,统筹考虑供水、灌溉、水力发电、航运等部门的需要,优先安排城乡生活用水,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安全的需求,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经济、社会、生态),并注意协调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4、统一规划、全面发展、合理分工、分期实施的原则
在规划中正确处理干支流的关系,注意协调区域(上下游、左右岸)、各专业规划、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应为长远发展留有余地和创造条件。
5、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统筹发展的原则
规划修编中针对各河流、各区域不同特点和发展要求,分清轻重缓急,解决好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突出问题。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对中小河流开发规划研究、现状防洪工程联合调度、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山洪灾害防御、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统筹考虑城乡水利发展,既要大力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也要认真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对水利的要求,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和供水等水利建设的研究,构建城乡协调、重点突出、各具特色的流域水利发展体系。
6、新建工程与已建工程配套挖潜、加固改造并重的原则
几十年来,六七河流域水利事业发展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仍存在工程建设不够、已建工程不完善及老化失修等现象。在流域规划修编中,既要注重水利工程建设体系的研究,推荐新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更应重视对已建工程的配套完善、挖潜、加固改造工作的研究,使已建工程发挥应有的作用。
7、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工程措施在水资源利用及防御水旱灾害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工程措施有一定的局限性,为弥补工程措施不足,采取非工程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防御洪涝灾害时更为重要。
3.1.2规划编制依据
(1)中央一系列水利方针、政策,治水新思路;
(2)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3)江西省制订颁发的相关实施办法和条例;
(4)相关规程、规范;
(5)有关流域及专业规划;
(6)流域内各设区市、县(市、区)相关发展规划及设计文件;
(7)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开展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44号);
(8)水利部《关于开展长江和西南诸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的通知》(水规计函 [2005]174号;
(9)《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SL201-2005)等相关规程、规范;
(10)《江西省江河流域规划修编任务书》、《江西省江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大纲》;
(11)省、市、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流域治理开发的相关要求;
(12)其它已批复的相关设计文件。
3.2.1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六七河流域。
3.2.2规划水平年
根据《江西省江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大纲》,规划基准年为2016年,近期规划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规划水平年为2030年。规划修编以近期水平年为重点。
3.3.1经济社会发展预测
六七河流域涉及泰和县、永新县两个县。本次规划修编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推荐的预测方法,结合江西省及六七河流域区域经济现状及近期与中期经济发展的重大布局,参考江西省、吉安市“十三五”规划,考虑不同行业发展不平衡的差异,以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以2016年为基准,2020年为近期,2030年为远期,分析预测本流域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门类在不同规划水平年发展目标,从而拟定本流域各规划水平年各项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1人口发展指标
根据有关材料及其它有关全省人口发展预测结果,从2016~2020年,六七河流域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2020~203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按约6‰考虑,预测流域各规划水平年总人口数。
经统计,六七河流域2016年总人口3.89万人。根据流域自然人口增长率,预计2020年六七河流域总人口为4.02万人;至2030年将达4.26万人。
2、国民经济发展指标
根据江西省经济发展的相关资料,结合省内近年来的发展速度和中长期规划,确定流域各规划水平年发展目标。据预测,2016~2020年及2020~2030年间年均增长率分别约为8.0%和6.5%。全流域生产总值由现状的3.32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5亿元和2030年的8.52亿元(年均增长按不变价格计算)。
(1)第一产业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在逐年向非农转移,“一产”从业人员在不断减少,加之某些种植业将趋于平衡,增长潜力逐渐降低;养殖业的增长一般随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平稳缓慢增长,产品外销量不稳定且增长有限。所以,第一产业的增长趋势将逐年放缓。据预测,2007~2020年及2020~2030年间年均增长率分别约为4.0%和3.0%。全流域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由现状的1.17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37亿元和2030年的1.84亿元。
(2)第二产业
根据发展预测,2020年前,六七河流域内第二产业年均增长率约为9%,至2020~2030年间增长率为7%,第二产业增加值由2016年的1.2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81亿元和2030年的3.55亿元。
(3)第三产业
随着乡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发展迅速,第三产业产值也将随之得到迅猛发展。2016年本流域第三产业增加值为0.87亿元,根据发展预测,2020年前,六七河流域内第三产业年均增长率约为11%,2020~2030年间增长率为9%,2020年和2030年分别增长到1.32亿元和3.13亿元。
3.3.2经济社会发展对六七河治理开发与保护的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六七河流域经济社会的规划布局和目标,必须大力加强六七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开发与保护。针对流域现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水资源的需求,规划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完善防洪体系,保障防洪安全
从六七河的实际情况来看,堤库结合仍是解决六七河干流防洪的主要措施,但目前干支流沿岸已建保护农田的堤防防洪标准普遍偏低,且大多乡镇均只有部分新建达标堤防,没有形成完整的防护圈,遇到较大洪水时,仍常受重大损失。因此,进一步完善防洪体系,保障防洪安全仍是今后六七河治理开发与保护的首要任务。
2、优化配置和保护水资源,保障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
在六七河治理开发与保护中必须把六七河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在水资源利用上必须优化配置,要兼顾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兼顾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用水,兼顾流域内用水和流域外用水;在水资源保护上,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污染源控制,在数量和质量上保障村镇供水,特别要加快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要在强化土地管理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灌溉工程,确保粮食亩产稳产高产,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3、修复生态环境,加强水土保持
六七河流域生态环境总体尚好,但部分河流河段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尚较突出,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生态与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在全流域内进行河流生态系统结构的保护,维持河流水系的整体健康,实现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发挥。在加强水资源保护的同时,按照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要求,进一步从流域、河段等不同层次,对现状生态与环境条件较为恶劣的水域积极修复。
水土保持是修复与保护生态的重要举措,六七河流域水土流失情况一般。搞好水土保持对于改善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维护河流健康作用重大。因此,必须强化水土保持措施,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加快治理进程,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供保障。
4、完善流域管理机制
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域环境条件的改变以及认识水平的提高,流域管理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一是全面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要求,迫切需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坚决遏制用水浪费,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二是流域干支流梯级水库综合效益的发挥与不利影响的消除,需加强水库群的统一调度与管理。三是全球气候变化引发洪涝和干旱等极端气候现象增加,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也时有发生等,需要加强应急管理,提高社会服务水平。面对新挑战,必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市场和技术等手段,加强流域管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进一步做好统筹规划、行政审批、科学调度、执法监督、指导协调等工作,保障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充分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为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3.4.1规划目标
六七河流域综合规划编制总体目标为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保障区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环境良好,维护河流健康,促进人水和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期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完善流域防洪体系,其防洪能力达到《防洪标准》规定的要求,基本避免山洪灾害引发的群死群伤事件;保障生活、生态用水,基本保障生产用水,合理有序开发河流水能资源;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进一步提高;水污染问题基本得到遏制;区域水资源管理初步实现现代化。
规划以国家和水利部颁发的现行标准为主,结合省颁发的有关标准、规定,在规划水平年限内达到以下标准:
(1)防洪:采用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2014)的分级标准。①圩堤防洪标准防护面积万亩以下堤防按5年一遇标准设防。②水库防洪标准小(1)型水库防洪标准为设计20年一遇,校核200年一遇;塘坝防洪标准可参照小(2)型水库防洪标准执行。
(2)排涝
①乡镇排涝标准
乡镇按10年一遇,一日暴雨一日排干。
②农田排涝标准
万亩以下圩区达到5年一遇,三日暴雨三日末排至田间作物耐淹水深(50mm)。导托沟按十年一遇一日暴雨校核导托沟过流断面或确定其过流断面。
(3)供水:按国家《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标准,采用供水保证率90~97%。
(4)灌溉: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2009年2月11日)规定的抗旱标准(p=85%)。
(5)水力发电:设计保证率为75~90%。
(6)水质标准:饮用水源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Ⅲ类水标准;灌溉水质执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城乡生活和工矿企业向河排放污水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规定要求严格控制。
3.4.2规划任务
在六七河流域现有工程基础上,吸取其他流域开发利用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彻新时期治水思路和理念,深入研究自然和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统筹协调各涉水部门的利益和矛盾,制定流域综合治理开发规划方案,提出实施程序和保障措施。
(1)防洪减灾
防洪减灾是流域规划首要任务,现状流域防洪体系尚不完善,实际抗洪能力偏低。本次规划以现状防洪工程为基础,通过堤防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河道整治以及防洪工程措施等,健全与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规划修编中应重点研究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生产力布局下的流域防洪形势和对策,研究河道演变规律,研究流域内主要河流防洪形势,研究山洪灾害的成因及其分布,分析、复核和调整现有流域规划中的堤库布局、河道整治等工程布局;研究完善综合措施提高流域排涝能力;研究水库统一调度、洪水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非工程防洪措施。
(2)水资源综合利用
分析流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与特点,研究区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统筹协调灌溉、供水、水力发电等涉水部门利益和矛盾,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与节约保护水资源;分析水资源短缺的成因与地区分布,研究已建水源工程挖潜增效的途径与措施,规划新建水源工程,着重研究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完善,为保障供水安全、粮食安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
(3)水资源保护
进一步调查、分析水土流失成因、规律和发展趋势,划分水土流失类型分区,完善划分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针对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特点,进行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规划,提出工程分期实施意见;在江西省水环境功能区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六七河流域水功能区划,分析研究各规划河段、水域水体纳污能力及污染物限制排污总量,提出水质保护要求;同时,结合入河排污口的监测调查成果,提出限制排污的意见;分析研究水生态与环境的主要制约因素、开发利用限定条件及控制因素,拟定水生态与环境保护方案。
3.5.1防洪安全控制指标
针对六七河流域重点防洪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及洪水特性,本次规划选择暖水电站、龙源电站、猴子石电站,根据防洪规划成果,六七河干流主要控制断面安全泄量成果见表3.5-1。
表3.5-1 六七河流域主要防洪控制断面安全泄量成果表
断面名称 | 所在河流 | 所在县 | 控制流域面积(km2) | 安全泄量(P=10%) |
暖水电站 | 六七河 | 永新县 | 58 | 134.51 |
龙源电站 | 六七河 | 永新县 | 200 | 307.01 |
猴子石电站 | 六七河 | 泰和县 | 280 | 384.22 |
3.5.2最小生态流量
河道最小生态流量是指维持河床基本形态,保障河道输水能力,防止河道断流、保持水体一定的自净能力的最小流量,是维系河流的最基本环境功能不受破坏,必须在河道中常年流动着的最小水量值。按照历史流量法则中Tennant法,本次河道最小生态流量取多年平均流量的10%进行确定。
六七河流域共选取2个站点,详见表3.5.1。
表3.5.1 六七河流域河道最小生态流量
设计断面 | 集雨面积(km2) | 多年平均流量(m3/s) | 最小生态流量(m3/s) |
暖水电站 | 58 | 1.54 | 0.15 |
猴子石电站 | 280 | 8.64 | 0.86 |
3.5.3水质标准及水功能区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指标
根据六七河流域情况,其规划目标是:
近期目标:至2020年,六七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水功能区全部达标,水域实现良性发展。保持水生态与水环境呈良循环发展状态。
远期目标:至2030年,第一类污染物实现零排放;第二类污染物按功能区要求,实行总量控制,保证水功能的持续功用,实现水环境良性循环。水体能够可持续地满足人类需求,不致对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构成威胁或损害。全面建设“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
根据江西省及吉安市水功能区划,共划分一级水功能3个,其中保留区3个,分别为六七河永新~泰和保留区,长度74.3km;双江水永新保留区,长度13.9km;里陂水泰和保留区,长度20.4km。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是指在满足水域功能要求前提下,按划分的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质、设计水量、排污口位置及排污方式下的功能区水体所能容纳的最大污染物量。现状纳污能力计算的设计水量,一般采用最近10年最枯月平均流量(水量)或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水量);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采用95%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水量)。
六七河流域水功能区划水水域规划水平年的纳污能力为COD107.60t/a,氨氮12.98t/d。部分功能区所处河段,受水利工程调蓄的影响,纳污能力会有所提高,但总体而言,六七河流域规划水平年的纳污能力变化辐度并不明显。
为保证水质满足功能的要求,同时给部分经济落后地区预留发展空间,本次规划纳入河控制量按以下原则确定:
a、对于规划水平年污染物入河量小于纳污能力的水功能区,采用小于纳污能力入河控制量进行控制。
b、对于规划水平年污染物入河量大于纳污能力的水功能区:①2030水平年统一采用规划纳污能力作为入河控制量;②饮用水源区必须实现零排放。
六七河流域水功能区规划水平年污染物入河控制量COD为86.08t/a、氨氮10.38t/a。
3.5.4控制断面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即反映流域或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程度。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维护河流健康的重要控制指标,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维持健全的供水、灌溉等诸多为类服务的功能,又应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内。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要求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水资源总量中可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水资源可利用量是不同水平年可供水量分析的基本依据,是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水资源可利用量是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可能被消耗利用的水资源量,其分析计算遵循以下原则: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统筹兼顾及优先保证最小生态环境需水的原则、以流域水系为系统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
从现阶段供需分析和产生的影响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最高控制在30%左右较为适宜。六七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见表3.5-3。
表3.5-3 六七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成果表
河名 | 流域面积 (km2) | 多年平均流量 (亿m3) |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亿m3) |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控制指标(%) |
六七河 | 434 | 3.89 | 1.17 | 30% |
3.5.5用水效率指标
按照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以及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选择规划期末的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和灌溉水利用系数等为控制指标。提高用水效率,是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至2030规划水平年,六七河流域农田灌溉亩净灌溉定额(P=85%)为563m3,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65。
六七河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与保护总体布局为:兴建水源工程和提水工程,扩大流域内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加强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保障乡镇供水与乡村人畜饮水;六七河干流形成以圩堤和护岸为主体的乡镇防洪体系;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加大水土保持生态与环境建设力度;各水库应维持生态基流,同时要加强水环境与生态保护,维护水功能区服务功能。
3.6.1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总体布局
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包括供水、灌溉和水力发电等。六七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应按照“用水总量与效率控制”、“三生用水兼顾”和“综合利用”的原则,在全面加强节约与保护的基础上,对现有设施充分挖掘其潜能,安排灌溉、供水等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合理开发水能资源,不断提高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合理配置生活、生产及生态用水。应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控制,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严格限制在控制指标范围内。在枯水年应实行干流及主要支流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增加中下游干流枯期流量,提高中下游干流供水和灌溉保证率。
灌溉与供水是六七河流域治理开发的重要任务之一,六七河上游,由于受地形、水文等条件的限制,灌溉及供水以利用当地径流为主,适当建一些塘堰工程及提水工程等。中下游农田较集中,是重点灌溉区域。主要从塘堰和六七河干流引水灌溉,解决当地灌溉问题。对部分水低田髙区域,主要靠提水解决灌溉及供水问题。
在满足灌溉与供水、防洪的要求下,在干支流布置的梯级中可安排水电站工程,充分利用六七河流域水能资源。六七河干流梯级一般都存在淹没较大的问题,对其进行水能开发应尽量减少淹没。
防洪是流域治理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六七河的防洪主要以提高其干流中下游防洪能力为重点。根据六七河洪水特性、防洪对象的自然地理特点,以及沿河广大乡镇和农村人口及耕地分散的特点,宜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案。
3.6.3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总体布局
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包括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水土保持等。为贯彻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针,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治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水生态系统承受能力为基础,合理把握开发利用的红线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加强水资源保护,强化水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加强水土保持,维护优良的水生态环境。
六七河流域中下游沿岸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工业及乡镇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干流中下游梯级建设后,河流自净能力降低,需要加强污水达标排放的监控与管理。
六七河流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应全面开展水土流失预防监督、综合治理与自然修复,加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建设和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3.6.4流域综合管理体系规划布局
根据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的规划方案,从维护河流健康、实现人水和谐、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挥政府对流域涉水涉河事务社会管理的职能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出发,研究提出制定水管理法规、政策的要求和建议,研究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措施,研究水利管理信息采集、传输、分析、处理方案,提出水利现代化管理规划方案与对策。
本次规划对干流及主要支流梯级开发方案的拟定,是在2009年泰和县水利局编制的《吉安市六七河流域综合规划报告》的基础上,结合流域及乡镇经济发展要求和流域综合治理需要,本着合理利用水力资源及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进行的。
3.7.1干流梯级开发方案
在《吉安市六七河流域综合规划报告》中,为寻求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开发方案,在尽量减少淹没损失,充分利用水力资源,满足防洪、灌溉、要求的原则下拟定了干流梯级开发方案。原规划至今已过去十年,随着流域近几年小水电的不断开发,原规划干流上部分梯级开发时在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调整。
六七河干流:如里(已建)—曲白(已建)—暖水(已建)—暖水二级(规划)—桃源(已建)—文明(已建)—牛田(已建)—龙源(已建)—石壁(规划)—黄陂(规划)—冶陂(规划)—猴子石(已建)。
3.7.2主要支流梯级开发方案
六七河流域支流双江口水已建双江口电站、下村水已建下村电站、建垅坑水已建建垅坑电站,本次规划支流不新增梯级。
- 上一篇:奋楫江河 勇立潮头——江西水运改革发展纪实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