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县人民政府 工作动态 江西古渡与古桥

旅游攻略 2023-11-04 0

水是生命之源。大自然给赣鄱大地以厚爱,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区的这片土地雨量丰沛,四季分明。全省166947平方公里的土地水域占10%。境内水系发达,河流纵横,湖泊水库星罗棋布。全省共有大小河流3700多条,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等五大河流汇入鄱阳湖,经湖口注入长江,形成完整的鄱阳湖水系。富有灵性的水滋润着大地,浇灌着万物,装饰着自然,孕育着生命,同时也造就了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

江西历史悠久。在万年县仙人洞,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距今12000余年新石器时期的众多遗址。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晚期,江西境内已经形成了许多居民聚落点。但水多又给民众出行带来不便。在经济落后的农业社会,一条条河流、一个个湖汊如道道天堑,阻碍了人的交往和物的交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人们用渡船连接起江河两岸,或者竭尽所能地架起一座座桥梁,这些舟楫穿梭的渡口、形态各异的桥梁使道路得以贯通、延伸,既是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血脉”,又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特征。

一、古渡

渡口,《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有船或筏子摆渡的地方。渡口最早从什么时候哪个地方出现已经无从考证。但肯定先发明了能浮行于水上的舟和筏,后才出现渡口。

在新石器时代,独木舟和筏在江河中比较常见。关于独木舟的来历有许多神话传说,如“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讲的是一个叫伏羲的人,把砍下的树剖开,再挖空,就造出了原始的船——独木舟;木头削尖就是划船的桨。

远古之时,人们遇到江河湖汉,不能涉过,便扎排“乘桴以济”。桴就是筏。原始的筏中有我们最熟悉的竹排,还有桦树皮筏、牛皮筏等。从筏子到钢船,从非机动船到机动船,随着造船工业的不断发展,渡口的摆渡船也越来越高级。

近代之前的渡船绝大多数都是非机动船。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河流的渡船形态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简陋的有排筏,分为竹排和木排两种。竹排多采用直径十八厘米以上的优质毛竹刮去青篾,两端凿孔,用杂木棍串心,用子篾扎紧。艄宽底平,筏首上翘,离水面约尺许,以减少阻力。木排又有毛排、孔穿排、竹钉排等。毛排是以数十根木材用篾缆或山藤扎梢而成,孔穿排则是木兜打孔,用1根荆柴棍横穿其孔,再用篾结扎而成。竹钉排是用有孔木棍横放木梢下,上钉竹钉,再用篾缆绳结扎而成。

木船也是最常见的渡运工具。木船主要靠橹、桨、篙制动,但其体积、大小、形态差异巨大。有比较简陋的划子,也有较大的扒河船,还有帆船,包括无帆船和有帆船。木船种类繁多,各地叫法各异,光江西鹰潭就有数十种之多。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三野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持下,就是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

机动船近代以来才出现。清末民国年间,煤气机船、木炭机船、蒸汽机船、柴油机船、汽油机船逐渐出现。从建材来分,又有木质机动船和钢质机动船两种。机动船的出现,增加了渡船的载客量、提高了客渡效率。

渡口按性质可以划分为公渡、义渡、私渡和自渡四种。公渡又称“官渡”,即以官署出资为主,集纳地方士绅捐助,购置田、地作为公产出租,以租赁收入支付船夫工资及渡船维修费用,不收取行人过渡费。如南昌唐朝时就设有官渡。陶希圣在《唐朝管理水流的法令》中写道:洪州城下渡,置有渡船3艘,每船配船夫4人。比如位于南昌县长定乡的武阳渡,就是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韦丹任洪州观察使时拨银设立。韦丹后封武阳侯,后人感其德,故名武阳渡,长定乡也改名武阳乡。 义渡是由民间兴办的慈善事业,多为当地知名人士倡议建设或里人公修。古代民间渡口多为义渡,由乐善好施者捐以舟楫、店铺或田产,或由村庄宗祠置田济渡,并成立义渡会,由义渡会管理。如吉安义渡局成立于1917年,由邑绅发起成立,对神岗山、凌波、梅林3处渡口实行义渡,凡远近客商轿马车担及各项红白喜事,经过义渡不收分文。除公渡、义渡外,还有少数由民众自己管理的私营渡口,称作“私渡”,主要以收取行人过渡费和两岸过渡受益群众的“河粮”,维持渡口经营。还有一种非常少见的自渡。就是将船放置在小河边,由要过河的人自己摆渡。唐代诗人韦应物在《滁州西涧》中写的“野渡无人舟自横”,估计就是一个自渡。

尽管渡口在人们的旅行中只是一小段,但因为交通形态的改变,往往成为迎来送往的重要场所,也是抒发各种离愁别恨、表达喜怒哀乐的一个重要载体。很多文人雅士都因渡口留下了著名的诗篇,不少古渡都留下了各种典故和传说,有着厚重的文化沉淀。比如唐朝诗仙李白《渡荆门送别》一诗写道:“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清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李绂有一首诗《泊武阳渡》云:“霜月照孤艇,又宿武阳渡。浩波不可极,欲浸前堤树。野风吹落叶,似有人来去。寂寂芦花影,渔舟不知处。”在我省修水县漫江乡寺前村有一个创建于宋朝的来苏渡。是由于苏轼过此渡去访问黄庭坚而得名。在都昌县,西河渡口曾被誉为八景之一。在兴盛时期,曾有诗人写道:“昏鸦取次返垂杨,来往西河渡正忙。两岸苍波浸渔火,满船红树载斜阳。溪翁敲柱歌初静,水月涵空气觉凉。景物恍然图画里,秋风秋雨即潇湘。”在萍乡市,有一个著名的香水渡,世传为春秋时楚昭王渡江处。传说楚昭王在过河时,只见河面上有一样东西顺流而下,遍问群臣,莫之能识别。楚王于是派人带着那东西和礼物去请教孔子。孔子见了那东西惊喜地说:“这是萍实,是吉祥之物,只有称雄诸侯的国君才能得到呀!”后来人们就把这里称为“萍实之乡”,简称为萍乡。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来萍探望其兄时,曾写过一首诗赞美萍乡,诗中写道:“楚地童谣已兆祥,果然所得属昭王。若非精鉴逢尼父,安得佳名冠此乡!”

二、古桥

桥和渡的功能,都是使人和物能顺利通过江河,到达彼岸,但从难度来说,修桥远甚于过渡。

可以想像,远古时期修桥非常简单,可能就是依靠几根竹子木头和一些石块来跨越小沟堑。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才想办法用石头、木材等作为原料建造跨度较大的构造物以跨越较宽的江河,桥的种类不断增加,除石桥、木桥外,还有竹桥、砖桥、藤桥、铁桥等;桥的体系逐步完善,有梁桥、浮桥、拱桥、吊桥等,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民国以前,江西建有各种桥梁数万座。历史风云变幻、白云苍狗。由于兵燹、洪水和自身寿命等原因,大多数古桥已灰飞烟灭,难觅踪影,如今仅存近千座。这些历经百年以上的古桥造型各异,仪态万方,展示着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体现了赣地文明独特的地域特征,折射出江右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些古桥建造时多采取就地取材,因而多以木质和石质为造桥的原材料。大致有以下几种样式,一是石梁(拱)桥。梁桥是以受弯拉为主的承重构建的桥梁,拱桥则是以承受轴向压力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因取材方便,这类桥在我省分布最广,无论山区、丘陵,还是平原都大量存在,只要需要就架设,保存也最为完好。这类桥梁或以石板、木板平铺作为桥面,或设半月状拱圈,既有利于丰水期过水,亦增加了桥的美感;或在较长的桥上建有廊屋,形成廊桥,以便于路人遮阳挡雨,供人休憩、交流、商贸。二是木梁(拱)桥。这类桥大都建造在我省山区、丘陵地带的溪流之上,一般以石墩为基,加以木梁,铺设木板而成,亦有整桥都以木头为原材料的;或设以拱状,大体与石梁(拱)桥建造理念相同,此类桥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三是浮(索)桥。浮桥又名舟桥、浮航、战桥,是以船只、竹筏用绳索或铁索连接起来,上铺板而成;索桥又称吊桥、悬索桥,是一种以绳索、铁链为桥身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此类桥大都建在水流湍急、高山深谷、河面宽广等不利建造固定石木桥的河流、溪谷之上。在我省,浮桥保存下来的不多,索桥保存下来的极少。

江西古桥在桥梁设计上匠心独特,实用大方,可谓是中国古桥建筑中的翘楚。坐落于婺源县距城北22公里的清华镇上街村婺水河上游的彩虹桥,历经八百余年风雨,至今仍保存着宋代建筑风格,在桥梁设计建筑的理念上更是别出心裁。桥址选在水流平缓宽阔的河面上,桥墩的迎水面突出如船尖形状,桥墩之间差异分布,条石砌法紧密牢固,都大大提高了古桥抗洪水冲击的能力。廊亭中还有石桌石凳,可在雨天里供行人歇脚。桥面的木质部分,粗看结构简单,做工粗糙,榫头之间缝隙较大,长廊也不在一条直线上,细细体味,便知建桥者的苦心:不求华丽气派,只为经济适用,可有效应对温度和沉降变形,又便于维修,充分体现了越简单实用的工艺,越容易传承延续的哲学思想。又如古时赣闽要道重要交通桥梁之一——抚州文昌桥在清嘉庆八年至十八年重建时,修有专志《抚郡文昌桥志》,开创了我国编写桥梁建筑专著的先河,曾被清代各地作为建桥蓝本。修建文昌桥时工匠们创造的“干修法”施工,则在我国建桥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江西古桥在造型上美观大方,风姿卓然,成为江西秀美山川中的一道独特景观。江西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星子观音桥坐落在庐山五老峰与大汉阳峰夹峙的山麓涧壑中,气势宏伟,横跨百尺大壑,宛若天半飞虹。元人欧阳玄诗云:“白痴玄潭万仞山,一虹横枕翠微间。半天云锦开青峡,九地轰雷撼玉关”,绘景传神,深得其趣。明代唐寅游历观音桥后,泼墨挥毫绘出一幅《庐山三峡桥图》,题诗“匡庐山前三峡桥,悬流溅扑鱼龙跃。羸骖强策不肯度,古木惨淡风萧萧。”迄今题咏观音桥石刻尚存20余处。此桥现属庐山旅游区的重点景观之一,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又如南城县的万年桥,横跨盱江,背靠武岗山麓,造型美观轻巧,桥长411米,是江西最长的古代石拱桥。设计者考虑的不仅仅是通行,还重视桥梁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在选址、选材、造型方面体现出鲜明的东方审美情趣,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很多桥梁又与远处层层峰峦、巍峨宝塔,近处粉墙黛瓦、青青杨柳交相辉映,犹如一幅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

江西古桥历经风雨,饱经沧桑,几乎每座古桥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和传说。透过古桥我们可以了解到相关朝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古桥上的雕塑、碑文、诗画,围绕古桥的各种历史事件、风云人物、民间传说,也是一种文化景观,成为江西艺术宝库中的一颗颗璀璨明珠。如建造于元朝末期的宜丰县中兴村下石桥,距今已有630多年历史,据考证,此桥由一位陈氏寡妇筹资建造而成。传说居住在下石桥的陈氏夫人因丈夫患病早亡,她在含辛茹苦拉大年幼儿女的同时,还辛勤劳作,省吃俭用,积攒了一些银两,为修善积德,她在村头建造了此石拱桥,供村民过往方便。该桥建成后,陈氏寡妇因积劳成疾,不久病故。后人为纪念这位善良的女子,称此桥为“寡妇桥”,又叫下石桥。建于元代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宜丰县潭山镇上山田村的西坪寺桥,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宋朝末期此桥上方300米处建有西坪寺,当时该寺建造宏大,由三栋寺庙组成,在当地算是一个大寺庙,尽管寺庙建造较大,但一直香火不旺,朝拜的人不多。有一天,寺庙主持请来高僧指点迷津,高僧提议在寺庙前方300余处小河上建造一个月牙型石拱桥,形成半月照寺庙吉祥之举。主持按照这一指点,化缘筹银两建造了此桥,此后果然香火旺盛,朝拜者络绎不绝,直到今天当地群众仍称该桥为“吉祥桥”。

江西古渡和古桥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见证。随着时光的流逝,古渡和古桥的物质形态都将掩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但古渡古桥文化和因渡口桥梁产生的文明永载史册,激励一代又一代公路人修更多的路更美的桥,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