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第四批非遗——散落民间的皇宫
赣南客家围屋是中国客家文化中著名的封闭式特色民居建筑,集祠、家、堡于一体。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是江西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赣南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赣州龙南县关西新围。
关西新围始建于1798年,历时30年于1827年建成,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而之所以被称之为新围,是因为在这里还分布有多座历史更为悠久的客家围屋,主要是为了与之区别开来。
■■■■■
关西新围长约95米,宽约84米,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是国内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功能最齐全的一处围屋建筑,有“散落民间的皇宫”之称。龙南关西新围是赣南客家围屋的代表之作,当地人将这座围屋建筑称之为“天下第一围”。
围屋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南下大迁移,先后定居南方的广东、福建、江西、香港新界等地,形成客家人聚集地。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野兽的建筑方式即土楼。
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见到围屋的踪迹,围屋结合了客家古朴作风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围屋选址于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外墙整体浇筑而成,形成一个连续的封闭的环形结构。
围屋的主流形状以方形和圆形为主,辅以半圆形、椭圆形、扇形等,甚至还有围中围、八卦围等,形状千奇百怪。围屋的共同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独特性能
1、充分的经济性
在客家人聚居的山区,围屋建筑材料就地取材。旧楼墙土可以重复使用,或用于农作物肥料,不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土楼的施工技术较易掌握,可以完全人力操作,无须特殊设备。且建楼时间通常安排在农闲时间,族人可以大量参与工程,大大降低建筑费用,圆形建筑还大大节省空间。
2、奇妙的物理性
客家围屋的墙体厚达1米左右,从而夏隔酷暑,冬绝冷风侵袭,楼内形成一个夏凉冬暖的小气候。更奇妙的是,厚实土墙具有其他任何墙体无法相匹的调节作用,在湿润干燥不同的环境,它能够自然吸收释放水分,这种调节作用显然十分宜居。
3、突出的防御性
民风未开化的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家客家人将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难攻的设防堡垒,聚族而居。厚墙是最重要的防御特征之一,另外圆形或类圆形的外观、塔楼、围门、逃生门,围屋内完善的防火系统和排污系统及屋内水井、粮仓、畜圈等配置,能够在遇袭遇险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
4、独特的艺术性
而围屋的细部艺术,主要表现在围内的装饰设计。如厅堂开设的门,绦环板上均雕刻人物故事或花卉祥兽,风格接近徽雕;天井两侧的厢房用六或八扇格扇门,窗户多为各种拐子纹与雕花相结合使用。厅堂内用柱用木质或石质,往往四面题刻对联,柱子上都有雕饰,且形式多样。
独特意义
客家围屋从选址到平面空间的组合,体现着客家人重视 “天人感应”,追求“天人合一”,并崇尚自然的理性选择,兼具孔孟之道和宗法观念的结合。
客家围屋创造出适应南方山区历史地理条件、自然环境的生存防御体系,具有采光优良、防火防震、冬暖夏凉等的构造特点。
族聚而居,祠宅合一。客家围屋有利于“仁、义、礼、智、信、忠、孝”这伦理道德观念承传。
山高林密,盗匪出没,流寇侵袭,领地纷争械斗,以及猛兽虫蛇的袭击,为在新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就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集体安全防卫的“围屋”居住形式。
客家围屋,就像一部生动的史书,将生存环境和独特为变化完美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最合适最独特的民居形式,反映了当时的建筑水平和先人的智慧灵感,记录下了客家人客居他乡的那一段封闭艰难又充满开拓意识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建筑瑰宝。
- 上一篇:稿件请投:jxjanews@163.com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