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边城修水县,古城古迹的文化密码有哪些?
江西边城修水县,古城古迹的文化密码有哪些?
修水县位居江西的西北角,是江西的边城。可纵身跳到高空看,修水则处于湘鄂赣三省交汇之处,它距这三省的省会南昌、武汉、长沙都是200公里。修水县面积4504平方公里,人口87万,是江西100个县(市区)里面积最大的县,全省各县,只有修水县是以全省五大水系之一的修水为县名的。
江西省修水县城-图片来自《江西日报》
一、修水历史的三段高光时刻
1、“山背遗址”中的史前文明
上世纪60年代初在修水县上奉镇山背村发现并发掘的史前遗址,年代在仙人洞文化之后、吴城文化之前,至今有五千年历史。“山背文化”与岭南石峡文化、闽江流域昙石山文化并列为我国东南地区三种代表性的新石器晚期的典型遗存。1978年中国科学院命名为“山背文化”,包括跑马岭、杨家坪等46处遗址,说明夏商之前就有远古先民生活在修水这块土地上。2019年,“山背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修水山背遗址
秦以前,此地为艾国。《左传》载有江西境内两个地名:一为“番”,即今之鄱阳,一为“艾”。古艾文明从公元前16世纪商代开始,延续近2000年,辖今修水、铜鼓、武宁、永修一带,国都在县西的渣津龙岗坪;公元前504年,吴败吴后,改艾侯国为艾邑,管辖范围与艾侯国基本一致,今渣津镇有艾城和艾城桥,永修县有艾城镇,武宁县有古艾镇。
秦代实行郡县制,在古艾邑地设置艾县,属豫章郡。自此或州或县,或郡或府,从未间断。800年(唐德宗贞元十六年)置分宁县,元大德五年为宁州,明朝为宁州州治。清朝改宁州为义宁州,民国元年为义宁县,1914年因避与广西义宁县同名,更名为修水县。
修水县名因境内修河水而来,但以修名水,源甚久。班固《汉书、地理志》:“修水东北至彭泽入湖汉,行六百里,泉冽流长,蟠旋周折,如生蜒伏蜿,故谓之修水。”南宋徐筠主修《修水志》、杨万里诗作《送分宁主簿罗宏材秩满入京》中“不到南华与修水”、明周季凤作《修水备考》均以修水指代分宁县或宁州。
2、北宋时期的文化高峰
修水尽管从山背文化到唐代都文脉不断,千年积淀,然此文化高地有两段历史高峰:除近代外,首先就是在北宋的突然热闹。
一是经济繁荣,《太平寰宇记》载:“豪富物产充之”,修水的产业发达,宋代“双井茶”闻名天下;清代,“宁红茶”远销海内外。1891年(光绪十七年)著名茶商罗坤化在修水漫江开设“厚生隆”茶庄,生产白字号宁红茶,在汉口以每箱100两白银卖给俄商,适逢俄国太子来华游历,赠予“茶盖中华,价甲天下”的匾额。现在全县还有茶园十几万亩。
二是文教昌盛,名门望族、社会贤达开办书院、私塾等开筵讲学,培养人才。首先是周敦颐来了。周敦颐,北宋初年的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宋明理学的开山,陆王心学的先驱。他是湖南人,活了57岁,却在江西呆了14年,最后死在江西,葬在庐山。1040年(宋宝元三年),周敦颐24岁那年,从吏部调洪州分宁县主簿。25岁到任,在修水,他断案子,书院,还向黄龙宗学习,完善了自己的儒学思想。周敦颐在修水建濂溪书院(明代合祀黄庭坚,易名“濂山书院”),开县治书院教育之先河。“濂山书院是全县时间最早、学子最广、名气最大、仕第最盛、兴废次数最多的书院,现为黄庭坚纪念馆主体建筑。
修水黄庭坚纪念馆,是濂溪书院、濂山书院的旧址。本人摄
在宋代,修水就有濂溪、芝台、樱桃、流芳、金湖等5所大型书院。其中芝台、樱桃两座为黄庭坚的曾祖父黄中理所建,各地士子来求学者常达数十人。黄中理及弟中雅、中顺的13个儿辈中,竟有10人成为进士,“十龙及第”。与欧阳修同时代的文学家宋郊、宋祁兄弟,未第时曾至此游学。黄庭坚也曾就读于此。
修水老城里“鳌峰书院”旧址-本人摄
三是名人辈出。在周敦颐等创办书院的文教影响下,修水出现了以黄庭坚为代表的人才浪潮。修水共有进士209名,举人317名,而宋代进士达171人,黄庭坚、徐禧、余玠、莫将、宋朝寅、祝彬、冷应徵、章鉴等8位,功业卓著,《宋史》及后人评价极高。元代,在县城建有“八贤祠”。明永乐年毁于兵灾, 1922在县城原云岩禅院右后重建,(1937)秋编《八贤祠志》,1939年,由李烈钧撰序,蒋中正、孙科为之题词,冯玉祥、林森、于佑任、居正、邵力子、戴季陶、李宗仁、叶楚伧分别为“八贤”题像赞。后来再次被毁。
修水人文鼎盛,有“濂溪弦铎之处,山谷桑梓之地”之说,有“文章奥府”“天下胜处”之誉。
3、近代中国的“陈门五杰”
中国历史上名门望族、显第世家颇多,地处偏僻的江西修水县在近现代涌现出义宁陈氏,这是一个文化世家。
义宁陈氏五杰是指这么五人:陈宝箴(1831-1900)曾任湖南巡抚,在晚清时期领导了湖南新政,是一位有魄力、有建树的封疆大吏;陈宝箴之子陈三立(1853-1937)维新四公子之一,清末同光体诗派代表人物,近代爱国诗人;陈三立长子陈衡恪(1876-1923)近代著名画家,并擅长篆刻、书法、诗文;陈三立三子陈寅恪(1890-1969)现代著名史学大师、教育家,学识渊博,在国内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这四人均载入《辞海》。陈衡恪次子陈封怀(1900-1993)著名植物园专家、植物分类学家。一家四代出了这五位杰出人物,人称“陈门五杰”。
修水陈宝箴故居-本人摄
陈宝箴1831年正月十八日出生于今修水县山口镇竹村,故居至今保存完好无损。
二、修水的宁州古城
修水自明代就依修河建有环城城墙、城楼、城门,到清代更是巍峨繁华。从现在来看,修水古城的文化遗存大概有几处:
一是宁州古城城内,即现在的修水的北城
当年古城里州署衙门、漕仓、鼓楼、书院、考棚、城隍庙等一应俱全,城外浮桥古渡、演武场、文峰塔、先农坛、寺庙历历在目,是一座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古城。
现在修水古城的格局是清同治年间的格局。当时县城有1.7平方公里,城墙内约600亩。现宁州古城尚存有一街九巷,映证着当年的繁华,其中鹦鹉街470米,沿街店铺竟有88家。如今古城已恢复了30多处古建院落,部分呈现了古城的历史氛围。
古城还有周氏宗祠、李氏宗祠、邓氏宗祠、查氏宗祠、戴氏宗祠、易氏宗祠等251座祠堂,现已修复了29座。
清代太平天国在长江一线的活动遗址太多了,修水古城亦有见证。太平天国军队攻打修水,由于城墙高大宽厚,7年都没打下来。陈宝箴当时还当过县里地方民团的小官,并参加了守城的战斗。
这条小路就是当年城墙的位置。刘公井就在旁边,是当年城墙攻防战最为激烈之地,也是城破之处。(本人摄)
后来,太平天国军挖地道挖到城墙下,然后把炸药放在棺材里,从城外的刘公井里送至城墙下,把城墙炸塌,然后进了城。县令一家投池自尽。太平天国军也损失惨重,据说,现修水县城外还埋有大量太平天国将士的遗骸。
修水县城的刘公井-本人摄
附近原有刘公庙,供奉汉侍中刘陵。井缘此得名,为县城10口古井之一,清道光十年、民国十七年修葺,1983年、1992复修。
据载,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侄李过,率大顺军余部驻扎在黄龙山一带,平江石牛寨之战败后,李过在黄龙山为道士,名号黄龙真人。
修水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更是秋收起义主要策源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就在这里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10余万修水人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其中登记在册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有10335名。
二是宁州古城城外,即现在修河的南城
当年宁州古城城外的文化胜地主要在“南山崖”。
这里有码头、周敦颐创建的“廉溪书院”、黄庭坚的读书处,当时文人雅士的聚会亭、附近还有当年十分有名云岩寺。
修水县城的“南山崖”-本人摄
现在,此处主要是黄庭坚纪念馆,这是江西省十大名人纪念馆之一,黄庭坚纪念馆占地45亩,主体建筑为北宋周敦颐创办的“濂溪书院”。该馆收藏有黄庭坚撰文并书写的《王纯中墓志铭》《宋故徐纯中墓志铭》两块碑,系国家一级文物,均为宋墓出土,所作行楷在传世黄庭坚书法作品中少见。
馆内有溪山自在楼、山谷祠、九曲回廊、澄秋阁、顺济亭、冠云亭、一翠亭等建筑。
黄庭坚纪念馆里的“山谷祠” 本人摄
它的后面就是当年的南山码头。 旁边是石门、藏龙洞、薜荔崖,旁边布满了各个朝代的摩崖石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黄庭坚刻写的“佛”字摩崖。
修水县城南崖山黄庭坚刻写的“佛”。宋代石刻。-本人摄
这个“佛”字高1.84米,宽1.2米。它可能是现存黄庭坚书写的最大的字了。十分珍贵。因为此处激流汹涌,屡有舟翻。于是黄庭坚手书“佛”字于此,祈求平安。黄庭坚写的这个“佛”字,是1987年的省保。
此处还有黄庭坚亲手栽植的薜荔,黄庭坚的读书处、
黄庭坚会友吟诗的澄秋阁。
黄庭坚纪念馆的上游是云岩禅寺,与黄龙禅院齐名,在中国禅宗史上很有名气。黄庭坚写有《分宁云岩禅院记》一文,追记唐时“江西多古尊宿道场,居洪州外境内者以百数,而洪州境内禅席居分宁县者以十数。”云岩寺始建于786年(唐德宗贞元二年),五代时期毁于战乱,宋代修复,明代嘉靖年间州同林春泽曾为云岩禅院题匾额“修江第一禅林”。
三、修水文化的特点:开宗立派,自主创新
修水的文化特点,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开宗立派能创新。早在南宋时,朱熹就在《朱子语类》中指出:“江西士风,耻与人同。”纵观江西文化确实不乏开宗立派人物,像朱熹创理学,陆九渊创心学,慧远创立净土宗,陶渊明创田园诗,谢灵运创山水诗,而修水县更为突出,宋代慧南创黄龙宗,黄庭坚创江西诗派、山谷体,近代陈宝箴是百日维新的主将,陈三立不但是“维新四公子”,还是近代“同光体”诗派的领袖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陈寅恪更是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语言学、敦煌学、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多个领域都有众多创新与贡献。
黄龙有黄龙山、黄龙寺、黄龙宗三个概念。我们试以黄龙山的九处宋代石刻、两座唐代建筑(观音井、超慧墓)、两座宋代桥梁为引子,着重谈谈修水文化的创新特点。
1、黄龙山
黄龙山占地180多平方公里,高1511米,是幕阜山脉主峰,幕阜山脉横亘于修水西北,东边的余脉接到了庐山,西边到达了湘、鄂,700里黄龙,800里洞庭,黄龙山一走完就是洞庭湖。
现在,黄龙山有九处“宋代摩崖石刻”:进山门时有“灵源”“黄龙山”,寺前有“三关桥”,在黄龙寺前五百米处右侧石壁刻有“法窟”二字。右侧有石刻“翠云洞”三字,洞内有宋人摩崖石刻“张颜几、黄叔豹、叔熬、懋来谒长老清公,时堂中有众五百人。建炎乙酉二月甲子。”其侧有江西派诗人韩驹题刻“韩驹駓驰来游。”这九处宋代石刻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十分珍贵。
在古代黄龙寺山门下马石前面的石壁上,刻有“黄龙山”三字,字径达85厘米,遒劲苍健,南宋状元张孝祥写的。现在保存完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孝祥(1132-1169),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岳飞之后的主战派。1154年(绍兴二十四年)甲戌科状元,人称“甬上第一状元”。1159年(绍兴二十九年)八月,张孝祥因年轻气盛,说话无顾忌,得罪了同僚,被弹劾,提举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太平兴国宫。“黄龙山”三字可能是这一时期所书。
宋代宁波书法以张孝祥、张即之叔侄俩最为有名。张孝祥的状元策、诗、字,当时被称为“三绝”。宋高宗见其手迹,赞曰:“张孝祥词翰俱美,必将名世。”今宁波天童寺仍存宋周葵撰、张孝祥书《宋故宏智禅师妙先塔铭序》碑,绍兴二十九年刻,建有护碑亭。
2、唐代超慧创建“黄龙寺”
超慧俗姓张,字诲机,法讳真熹,清河(今 河北清河县)人,进士出身,官至凤翔太守,擢福建(谱载荆南) 节度使,辞而不受,弃家云游,曾受法于青原六世玄泉彦禅师,至黄龙山叹曰:“凝三山之灵秀,蓄九泉之源流,九关十三锁,真佛境也。”遂于895年(唐乾宁二年)建“于玕寺”,后改称“黄龙寺”,至今已有1126年了。
黄龙寺曾三次敕封:899年(唐昭宗光化二年)旌表为“黄龙大德祖师”,904(天祐元年) 旌表为“黄龙祖师”,1015年(宋大中祥符八年),敕赐“崇恩黄龙禅院”,只是五代战乱即废为民居,直到宋代,即1065年(宋英宗治平二年),临济名僧慧南(1002—1069年)应洪州太守程公孟敦之请入主黄龙,创立黄龙宗,黄龙寺才名至实归、丛林侧目。
3、宋代慧南创立“黄龙宗”
1062年(宋仁宗嘉祐七年),临济高僧慧南,应洪州太守程师孟(1009~1086)之请入主黄龙寺.慧南在黄龙“传石霜之印,行临济之命”,创“生缘”“佛手”“驴脚”“三关”,开看话禅之先河,赢得“三关陷虎,坐断十方”之美名,自成黄龙一宗,名动天下,声振丛林,被奉为一代宗主。
据说,每当有学人来参学,慧南总要寺庙前的一座桥前拦住来人,连发三问。一问:“你是哪里人呀?”(“生源何处”)面对这个问题,一般人容易上当,答:我是江西人或我是湖南人。那他就会闭上眼睛不说话:你根本就门都没有进。如果第一关过了,那第二问就来了:“我的手为什么像佛手?”这问更吓人了。你是一个普通人,怎么会是佛手?来人还没有缓过劲来,第三问又来了:“我的脚怎么是驴脚?”
30余年,反复如此。此三问誉为“黄龙三关”。
慧南为此写过一偈:“生缘断处伸驴脚,驴脚伸时佛手开。为报五湖参学者,三关一一透将来。”慧南是要用此考验来者是否参悟,能否触机即悟,但实际上,学法者“多不凑机”。直至今日,也还很难说,什么是慧南的标准答案。
如此一来,此桥就叫“三关桥”。“三关桥”连同旁边山上的“三关”和“法窟”摩崖石刻,这都是宋代的,尤为珍贵。
黄龙山“三关桥”。宋代建筑。
“三关桥”现在是省级保护单位。江西全省宋桥不多,一是庐山的“观音桥”,一是宜丰的“逢渠桥”,一是樟树閤皂山的“鸣水桥”。黄龙山竟有“灵源桥”和“三关桥”这两座宋桥,可见此地的文化底蕴。
此“三关”石刻在黄龙寺右前方一公里处黄龙溪东岸的峭壁上,其前为“上天梯”,再前为“南无阿弥陀佛石刻”,“三关”石刻与“观音井”南北相对。“三关”每字有1米见方,行楷笔法,苍遒有力。经过千余年的风化,左边的落款就已脱落至尽,无法辨认。据说为黄庭坚手书。
1069年(宋熙宁二年)3月16日,慧南对众说辞世偈曰:“得不得,传不传,归根得旨复何言。忆得首山曾泄漏,新妇骑驴阿家牵。”次日午时,在黄龙寺圆寂,世寿67岁。塔葬寺之右前嶂,保存至今。1110年(北宋大观四年),宋徽宗赵佶(1082—1135)敕慧南“普觉”之号。
修水黄龙山“三塔嘴”。中间为慧南墓塔,宋代建筑。(本人摄)
慧南塔的两旁是后两代主要传人晦堂祖心、灵源惟清的墓塔(原塔已毁,现塔于2016年重建),后人称为“三塔嘴”,为黄龙著名人文胜迹。
现存观音堂内,清光绪六年的木刻禅匾上行书“箭锋妙法”四个大字。此匾是当时一位方丈所题,意思是黄龙的禅法如箭锋一样犀利。为什么唯独这块匾留下来呢?因为以前这个地方作为学校,它用作黑板,就留下来了。
当时有种说法:黄龙“法席之盛,堪比泐潭马祖、百丈大智。”“马祖”和“大智”指的是马道道一和百丈怀海。在唐代,江西佛教是中国佛教的顶峰,而马祖与怀海则是当时江西佛教的两个代表性人物,所谓“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接下来到了宋代,中国禅宗的五家,只有临济宗派生出萍乡的杨歧宗和修水的黄龙宗,因为慧南弟子众多,嗣法弟子83人,再传弟子满天下。正因为黄龙子弟“横被天下”,“占尽名山”,黄龙寺亦被称为“无生狮子窟,不二旃檀林。”黄龙寺右侧前五百米处就宋代张即之写下的“法窟”二字石刻,即是这种状况的生动写照。
张即之书写的“法窟”。宋代石刻。
张即之为张孝祥的侄子,擅长楷书和大字榜书,被誉“榜书大神”。今宁波天一阁尚存张即之的《重建逸老堂记碑》。黄龙寺前右侧石壁还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
1176 年(南宋淳熙三年),日本国明庵荣西禅师(1141~1215)来中国,于虚庵怀敝门下习得黄龙宗法术。归国之后,开日本黄龙一派,成为日本禅宗之祖。
黄龙禅的教义和精神主要是自益精进,福慧双修,种植善根,见佛闻法,净虑悟道。黄龙宗强调特行独立,“他人行处我不行”,慧南说“这柱得与么圆,那枋得与么匾。”具体讲来,黄龙宗的创新与地位是:
1)是我国禅宗七宗之一,也是七宗的最后一宗,是禅宗的收山宗派,其后就没有出现新的宗派。
2)开创“话头禅”,对抗“文字禅”。摆脱经典公案的束缚,用日常事物开发启迪学人,问话不故作深奥,表面答案则非此即彼,与禅家一向喜从佛法奥义设问(如:“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如何是佛”,“如何是和尚家风”,“如何是云门剑”之类)有着很大的区别。但黄龙“三关”问话又深含禅机,让一般人无法回答。很明显,慧南三关促进了丛林对“活语”的运用,它的深刻影响是促成了“看话禅”的产生。
3)完成禅宗“儒学化”,黄龙宗有禅法文人化倾向,关注经论教义,提倡语言文字,又融通内外经典。
4)催生了“理学”“心学”。周敦颐(1017~1073)就在修水成了黄龙宗的子弟,他自己曾说“吾此妙心实启黄龙”。
5)开拓海外道场:一是自明州传两国:高丽-坦然国师,日本-明庵荣西;二是自天童传两宗:黄龙宗-明庵荣西;曹洞宗-道元(荣西徒孙、明全徒弟)。
4、黄庭坚与黄龙山:“灵源”石刻、灵源桥、灵源亭
黄庭坚(1045-1105),官至起居舍人,赠龙图阁直学士,谥文节。与苏轼并称“苏黄”,为“苏门四学士”之首,开创“江西诗派”,被奉为一代诗宗。其文赋骨力强,法度严;其词清丽,时有雅作。书法继往开来,卓然自成一家,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是修水人,常来黄龙山,是黄龙派“居士”,名载《五灯会元》,是黄龙宗开山祖慧南的徒孙、祖心的徒弟,与死心悟新和灵源惟清师兄弟情谊甚笃。黄庭坚的思想深受黄龙宗的影响。
黄龙山“灵源桥”。宋代建筑。(作者摄)
在黄龙山的山门处有古桥一座,叫“灵源桥”,是黄庭坚为纪念灵源惟清禅师所建,还写了“灵源”二字,行楷阴刻于灵源拱桥头左侧巨石上。
黄庭坚刻写的“灵源”二字。宋代石刻。(作者摄)
黄庭坚强调诗品与人品不俗,务陈言之务去,化腐朽为神奇:“古之能为文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黄庭坚:《答洪驹父书》)黄庭坚在江西泰和任知县时,写下的《登快阁》语意苍茫,境界殊阔。《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的诗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山谷体”。杨万里《送分宁主簿罗宏材秩满入京》:“要知诗客参江西,政似禅客参曹溪。不到南华与修水,于何传法又传衣。”江西诗派还受到思想界的肯定与重视。孝宗时,由于黄庭坚文学观与理学家的文道观有相通之处,便得到陆九渊等人的高度赞扬。[1]南宋戴复古也对“举世吟哦推李杜,时人不识有陈黄”(《论诗十绝》的时俗偏向提出了批评。刘克庄则在编《江西诗派总序》时,在《江西诗派·黄山谷》小序里把他尊为“本朝诗家宗祖,在禅学中比得达摩。”清黄宗羲说“少陵体则黄双井专尚之,流而为豫章诗派,乃宋诗之渊薮,号为独盛。”
[1]见《与程帅》《陈九渊集》卷七。
初审:金三红
终审:徐 可
发布平台:修水县融媒体中心《爱上修水》客户端
- 上一篇:江西面积十小县,共青城、湖口、庐山皆在榜,看看你知道有哪些?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