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四大古镇之一的“李渡镇” 居然藏着一个媲美“三尺巷”的故事

旅游攻略 2023-10-25 0

关注我哟

“三尺巷”的故事民间久为流传,为何不同的朝代,都有不同版本?原来这里边融合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邻里互谦互让”美德。

宋朝时期,一代名相王安石就有“三尺巷”故事,而在他的老家古临川,也有一桩邻里谦让的美谈,是关于“渡口命名”的事。

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白酒企业祭酒祖、祭酒神、酒仙活动成为每年一度的大事。说起“酒祖”,我们马上联想到“杜康”;说起“酒神”,马上想到“三皇五帝”。

江西省一家白酒企业,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白酒泰斗誉为“中国白酒行业难得的国宝”,被白酒行业尊为“烧酒祖庭”,这家企业酿酒遗址内,树立了一个鲜为人知的雕像——李时珍。其中曾经撰写的两副楹联:“药著万种跋山涉水李东壁,爱诉百态出阴入阳汤义仍。”“国宝本草纲目酒乃药长,家珍诗书耕读孝为善先”给人印象深刻。

明代,李渡镇所在的临川,出了一位伟大的戏曲家,楹联中的“汤义仍”指的是“汤显祖”。“李东壁”指的就是安徽的“李时珍”。

照理,李渡酒业为传播品牌文化,汤向阳董事长与汤显祖又是一脉汤氏,完全可以为汤显祖立一个雕像,光宗耀祖,无可厚非。但为何要树安徽人李时珍的雕像,这让很多人把“李渡”与“李时珍”联系到了一起,认为李时珍应该与李渡镇李氏同宗。

最新的统计表明,“李”姓已经位居中国百家姓首位,大概有一亿人口。有关千年古镇李渡之“李”的由来,当地除了有八仙之一“铁拐李”醉酒诞生“李渡镇”的传说外,还有上文所说的另一个版本。

宋朝初期,今天的李家渡称“清远渡”,这个名字自唐朝就有了。当时,除了邓家是酿酒大户外,李家和邹家不但在此共建渡口,酿酒也有一定规模,随着船运发达,酒业兴盛,两个家族日渐发达,但有时为了争生意,难免闹点矛盾。好在两家都通情达理,两家商定,“文斗而不武斗”!相约当年进京参加考试的两家公子,谁考得好就以谁家姓氏命名渡口码头。

这年秋考发皇榜,邹家公子和李家公子都高中进士。李家公子风流倜傥,皇帝钦点为“乘龙快婿”,李家举家迁到京都,把一半码头和烧锅生意都卖给了邹家。按说,从此以后,这个古镇就该叫“邹家渡”,但邹家更大气,反而直接命名“李家渡”。

有宋一代,李渡酒业所在的临川可谓“紫微星高照”,先有慈相晏同叔,后有名相王安石,二人为官千古留名,为文万古流芳。当地“知味拢船”和“闻香下马”的优美传说,慢慢地掩盖了邹李两家互相谦让的乡梓美事。邹氏一族生意兴旺,不断往外开枝散叶,到了明代,基本搬离了李家渡。

国宝李渡为何要给“李时珍”立一个像。原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恐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据李渡酒业汤向阳董事长考证,这是迄今对中国烧酒也就是白酒酿造工艺最完整的记载。加上“李渡元代酿酒遗址”的考古发现,成就了李渡“中国烧酒祖庭”的地位。

“酒为百药之长”。据记载,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他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从他到庐山采集药物标本的记载来看,李时珍到李渡镇考察烧酒也在情理之中。

还说“汤显祖”。1598年,汤显祖弃官返临川老家计划创作《牡丹亭》,李家渡的柴埠村是汤义仍宗亲(汤向阳几次参加了汤氏宗亲会),泛舟探亲时,他经常小住李渡镇,微醺后在今天李渡酒厂附近的清远桥(明代所建,因河道改而荒废)上梦得灵感,一经推出便立即“爆红”,时人称《牡丹亭梦》一出,几令《西厢》减价。

美国文艺评论家丹尼尔·布尔特博士认为,在世界戏剧中,没有比汤显祖的《牡丹亭》更广泛和美好地探索爱情的作品了。

据江西《农工商矿记略》载:明政德15年(公元1521年)建昌商人梅焕薪,东乡商人黄德昌先后来李家渡开办“福生”、“福昌”烧锅,酒作坊由6家扩展为28家,每年产酒不下二、三十万斤。可见,明代的李渡烧酒已经名震江南了。